当前位置:首页 >> 普洱党史 >> 史海纵览 >> 回忆与思考 >> 正文  

普洱府郡 茶香千年
——《普洱府赋》赏析

来源:普洱党史 时间:2016/11/17 点击:14655

 宁洱茶源广场东南端,立有一块石碑,石碑正面镌刻着清道光年间“普洱府城图”浮雕,背面镌刻着《普洱府赋》。两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成为宁洱茶源广场一大亮点和看点。

《普洱府赋》由宁洱骚人墨客郑孟骊、张世雄俩位老者精心而作。《赋》有三言句…八言句不等,语言精练,通俗易董。全文共593个字,精辟地表述了普洱府建置沿革、自然风貌、风土人情、民族构成和历史文化等,可谓笔下生辉。

—普洱府郡,南疆名邦。江河纵横,崇山连绵。林深树茂,蔽日隐天。哀牢古地,远溯两汉。濮越诸族,生息繁衍。唐建治隶南诏,明万历始定名。雍正设府,改土归流,开疆拓边,统摄一方;乾隆置道,筑垣建楼,文治武备,雄镇迤南,内通八方之衢,外连三国之壤。

赏析:普洱的雏形,始于西汉。清代李熙龄著《普洱府志》考证:普洱一地,商、周时期属古产里地之一。西汉元丰二年(109﹚,云南设益州郡,郡南西部有哀牢属国,普洱为哀牢属地之一。东汉永平十二年﹙69﹚,益州西部改设永昌郡,普洱为永昌郡属地之一。蜀汉建兴三年﹙225﹚,诸葛亮平定南中,设七部。原永昌郡先划出三个县后,郡内设雍乡、永寿、南涪三县。普洱属南涪县辖地之一。北朝永定元年﹙557﹚,北周取代西魏,西南为爨﹙cuàn﹚氏部族割据,称濮部﹙濮族是起源于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古老族系,以自称“濮”而得名。远古时期的濮人有把自己的居住地命名为“濮”的习惯。濮族活跃于中国民族历史舞台,可上溯至史前传说时代。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濮族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过特殊的地位,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普洱为濮部辖地之一,直至隋朝末年。唐朝乾符六年﹙879﹚,普洱设治,取名“步日”,设治为“步日睑”,属南诏国银生节度管辖睑之一。唐天复二年﹙902﹚,大理国取代南诏,普洱设治为步日部,先属银生节度管辖,大理国后期改属蒙舍镇管辖。元朝宪宗三年﹙1253﹚,忽必烈灭大理国,四年后,云南平定,至元二十一年﹙1274﹚建云南行省,下设路、府、县、甸、寨。至元二十五年﹙1279﹚,普洱设甸制,并改名为“普日”,全称为普日思么甸司,为元江路管辖甸之一。明朝洪武十四年﹙1382﹚,元江土酋那直归附明朝,遣其弟那昆占据普洱。洪武十六年﹙1384﹚,改普日为“普耳”。明朝万历四十八年﹙1573﹚,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载,首用“普洱”二字。

普洱历史上是府、道、署所在地。自清·雍正七年(1729)设普洱府,普洱府开始大兴土木,先后修建了城墙、城楼、普洱府署、宁洱署、道署、镇署、捕厅署、守备署、游击署、左局、右局、文昌宫、考舍、社稷坛、庙宇、会馆、茶庄、茶局、茶祠、饭庄、酒肆、客栈、歌楼、妓馆等建筑。府城内外城垣古楼,庙宇亭轩,茶马古道四通八达。自设府、置道以来,管辖着西双版钠在内的十五个县,可谓雄镇一方。

—品物流形,八景钟自然之美;云行雨施,四时尽和煦阳春。货殖兴,商贾云集;百业旺,移民纷至。地沃物厚,人文昌盛。

赏析:普洱府会馆林立(有四大会馆、五小会馆),客商云集。设府置道后,官宦、政客、商贾、艺人不断涌入普洱落籍。“茶马互市”带动了市场繁荣,各种商号遍布普洱,门庭若市,外来文化在此汇集交融,滇戏、洞经音乐、纸扎、摄影等文化先后传入普洱。普洱府城一度车水马龙,歌舞升平,一派繁荣景象。

—兴教化于宏远,建传经布道之圣地;创学堂在清末,开一省新学之先河。

赏析:普洱历史上又是云南省开办学堂最早的县份之一。清·雍正十三年(1735),在关帝庙、文昌宫、明伦堂,义正里勐先、圆通里那杭、嘉会里磨黑各设义学1堂,至光绪二十三(1897)设义学14堂。清末民初,义学堂已满足不了教学需求,官绅富户看到商机,以私人房舍为学堂,开办私塾,城乡皆设。雍正十年(1732),普洱知府漆扶助勤政讲学,在普洱建学宫,此学宫命名为普阳书院。乾隆六十年(1795),威远同知傳鼐置于文昌宫建书院,嘉庆六年(1801)将书院迁至北门外凤凰山漆公祠,门悬挂“凤鸣”匾额,名为凤鸣书院。光绪二十一年(1895)迤南道陈灿见凤鸣书院湫隘尘嚣,甚为感慨,并与知府陈宗海、知县谢诗纯及绅士艾芳馨等倡捐并拨提公款,扩容修建,改名宏远书院。1902年,定名为普洱府中学堂,成为云南省开设新学最早的一所中学。

—凤鸣朝阳,廿六民族歃血为盟;勒石立碑,传为佳话。百废俱兴,再铸辉煌。

赏析:刚解放的宁洱,百废待兴,民族矛盾十分突出。为实现民族团结、消除民族隔阂,巩固边防,1950年8月,宁洱专区按照中央指示,动员组织43名民族头人及代表参加西南各民族代表团晋京观礼。代表团在北京受到毛主席及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代表团回宁洱后,受国庆观礼及所见所闻的鼓舞,1950年12月27日,在红场召开了宁洱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全区15个县26个民族﹙含支系﹚的480名代表出席会议。会议的中心是进一步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团结和动员各民族人民保卫边疆,建设边疆。会议代表汇聚一堂,共商民族团结大事。1951年元旦,宁洱区党政军领导和26种民族代表,按照佤族习俗,在宁洱红场举行剽牛、喝咒水仪式,共同立下了“民族团结誓词碑”。从此,思普区实现了民族大团结,向民族团结、繁荣、富强迈进。

—盐茶双壁,尤以茶名…神农尝而泽世,陆圣考而载经…传武侯遗种,实天道酬勤…瑞贡京师,五洲享誉。

赏析:盐和茶为普洱两大品牌。磨黑盐的开采,可追溯到汉朝。元、明、清设盐政,后又设盐场公署,雍正三年﹙1725﹚大量生产食盐,磨黑井逐渐形成盐市。有诗吟:“普洱茶香迎四方来客,磨黑盐醇烹天下美食”。

普洱茶尤为甚名,有关普洱茶的故事很多。如:相传,诸葛亮率军出川入云南,“七擒七纵”孟获,平定南中后,步履普洱并撒下茶种,数年后历遍六茶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釯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置梆于倚邦、埋马镫于革登、置撒带于慢撒。当看到这里的青山绿水,景致诱人,便触景生情,思念起翠竹掩映的隆中茅庐,于是在帐中挥毫写下“思茅”二字。从此,普洱的六大茶山和“思茅”这地名便由此产生。

茶圣陆羽的《茶经》虽未有“普洱茶”的具体记载,但他品过普洱茶。乾隆《烹雪用前韵》诗曰:“独有普洱号刚坚,清标末足夸雀舌,点成一碗金茎露,品泉陆羽应惭拙。”道出了乾隆皇帝对茶圣陆羽不会品尝普洱茶的愚拙。

康熙年间,普洱茶作为贡品首次入宫廷,被康熙命为云南贡品;乾隆年间,普洱茶被乾隆帝推为“茶中至尊”,作为国礼,馈赠外宾;嘉庆是唯独在普洱茶之上画御用标志的皇帝,只要是入宫的普洱茶都会被他画上圈﹙打记号﹚;光绪年间,凡是普洱贡茶都被御封,视普洱茶为宫廷内超,皇宫重臣之玩物;慈禧太后对普洱茶更是情有独情钟,把普洱茶作为宫廷赏赐之物,玩弄于权掌之中。正如末代皇帝溥仪所言:“普洱茶是皇室成员的宠物,拥有普洱茶是皇室成员尊贵的象征。”

—诗画歌舞,以茶入题;坐雅室,细品论道;围火塘,大碗结缘。大雅大俗,自成文化,积淀千年,厚重神秘。

赏析:普洱茶可入歌、入舞、入诗、入画。自古以来,文人与茶有不解之缘。茶艺、茶道、茶礼更是为文人骚客喜闻乐道。大文学家曹雪芹把普洱茶写进了《红楼梦》;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把喝普洱茶的场面写进了《战争与和平》的名著中;哈尼人祭茶的神秘、火塘上煨出的“三道茶”,赶马锅头留下执著、缠绵、热辣的情歌—《马帮情歌》,让人们津津乐道。

一片绿叶,承载着这座古老城池的历史兴衰,见证着这块神奇土地的久远和沧桑,一片绿叶,使这座古老城池名扬天下。

 

普洱府赋(全文)

邑人郑孟骊、张世雄撰於乙酉年夏

普洱府郡,南疆名邦。江河纵横,崇山连绵。林深树茂,蔽日隐天。哀牢古地,远溯两汉。濮越诸族,生息繁衍。唐建治隶南诏,明万历始定名。雍正设府,改土归流,开疆拓边,统摄一方;乾隆置道,筑垣建楼,文治武备,雄镇迤南,内通八方之衢,外连三国之壤。品物流形,八景钟自然之美;云行雨施,四时尽和煦阳春。货殖兴,商贾云集;百业旺,移民纷至。地沃物厚,人文昌盛。兴教化于宏远,建传经布道之圣地;创学堂在清末,开一省新学之先河。凤鸣朝阳,廿六民族歃血为盟;勒石立碑,传为佳话。百废俱兴,再铸辉煌。盐茶双壁,尤以茶名。神农尝而泽世,陆圣考而载经。传武侯遗种,实天道酬勤。深山茶王有据可证,困鹿古茶源远流长。采天地灵气,得日月精华,茶种独特,制工精湛。祛疾健体,见诸本草;饮中珍品,味酽陈香。民仰为生计,贾居为奇货。瑞贡京师,五洲享誉。茶以地得名,地因茶名扬。曹霑宏文,怡红公子解酒;托翁巨著,俄国名流时尚。马驮车载,远传八方。诗画歌舞,以茶入题;为礼为货,中外古今。坐雅室,细品论道;围火塘,大碗结缘。大雅大俗,自成文化,积淀千年,厚重神秘。沧海桑田,茶魂犹在;薪火传承,代代有续。发微探幽,开来继往;正本清源,月异日新。茶马古道,精神永存;文笔宝塔,天济文昌;茶源广场,名茶之窗;绿海茶都,明珠璀璨。国泰茶兴,茶兴民富,民富国安,地久天长。逝者已已,来日可期。壮哉!南国嘉木,天下普洱,与天不老,与国同昌。

宁洱县史志办   张兴政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中国共产党普洱市委员会党史研究室 www.peds.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5007635号-1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行政中心2幢2楼 电话:0879-2135432 传真:0879-2122685
 
滇公网安备5308020200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