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洱党史 >> 专题资料 >> 正文  

景东县文化建设


来源:普洱党史 时间:2016/4/14 点击:30395

景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滇西南历史文化名邦。但在1976年10月前,景东县的文化资源未得到合理开发利用,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粉碎“四人帮”(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后至1978年11月,由于“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定,我们都要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要始终不渝的遵循)的干扰,“左”的错误思想尚未得到彻底纠正,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和文化建设上经历了两年徘徊。改革开放以后,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在县委政府的有力领导下,景东县文化工作者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景东县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景东文化建设的发展进程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1979年年2月12日,景东县开始学习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由此景东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文化建设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

1979年10月,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提出了新时期我国文学艺术事业发展的一系列指导方针。由此开始,景东与全国一样,各项文化建设逐步恢复,文化事业呈现出复苏的景象,文化领域孕育着勃勃生机。1982年2月以后,县级恢复设立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区(镇)陆续设立文化站,加强了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对文化事业单位进行调整、精简或重组,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艺术工作者的创作和表演积极性;进一步加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物管理所、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乡镇文化站等文化网络建设,许多地方出现了群众办文化、群众文化群众办的局面;在一些文化单位推行了以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发展文化经济实体,逐步开展有偿服务;在县级设立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实行发行放映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企业管理体制;开始承认文化的产业和市场属性,启动了文化市场建设,多种经营形式的文化娱乐场所应运而生。

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谈话,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景东文化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1993年3月,文化局和体育运动委员会撤并为文化体育局,进一步加强了对文化建设的领导。1994年8月,县委、政府发出《关于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全省宣传思想工作的决定〉的意见》,要求“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组织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民族文化工程’,开展好群众性的文化娱乐体育活动;搞好文艺评论;切实加强社会文化市场的建设和管理”。1997年3月,县委提出“大力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2001年1月,县委九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建设绿色经济大县和民族文化兴县”的目标。10月18日,县委召开建设景东民族文化大县纲要座谈会,讨论《中共景东彝族自治县委关于建设景东民族文化大县纲要(讨论稿)》。2002年3月15日,县委《印发〈关于景东民族文化大县建设纲要〉的通知》。同年5月,景东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2004年12月,县委、政府在人民会堂召开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动员大会,强调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随后,县委、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了“改革开放活县,绿色经济强县,民族文化兴县”战略,强调“全力打造‘特色景东、生态景东、文化景东’”,标志着景东民族文化大县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开始全面实施。接着,县委、政府举办了景东民族文化旅游节,展示了景东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为建设民族文化大县开了好头。2005年12月,景东县举行第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暨民间文艺会演,举行了自治县成立20周年庆祝活动,进一步展示了民族文化大县的风采,加快了建设民族文化大县的步伐。2006年2月,县委发出《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文化产业列入“十一五”规划,对文化产业作了全面部署。同年6月,县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提出“打造矿电、生物资源、旅游文化三大新兴产业,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旅游文化”列为三大新兴产业来抓,加快了景东文化建设的发展进程。10多年来,景东县一手抓公益性文化建设,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在统一思想认识、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促进文艺繁荣、推动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培养文化人才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景东文化的知名度、影响力、竞争力和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得到了省、市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赞誉,民族文化大县建设取的明显成效。

2007年5月,景东县举办“银生古城普洱茶原料交易会”,各民族特色各异的茶文化在银生古城首届普洱茶原料交易会上大放异彩,尽显景东县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交易会期间,参展企业、客商100多家,交易额300多万元,签约投资人民币1亿多元。景东茶文化、民族文化在经济建设中的牵引作用日渐显现。2007年10月,召开党的十七大,深刻阐述了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鲜明提出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任务。2008年4月,县委、政府召开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提出“整合资源,唱响主旋律,振奋民族精神,努力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推动景东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政治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同年7月,县委、政府发出《关于印发〈景东彝族自治县关于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强调“进一步加强文化事业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发展活力;全面实施‘文化嵌入’战略,积极推进景东历史文化名邦建设”。此后,县委、政府审时度势,结合景东实际,做出了推动景东由民族文化大县向民族文化强县迈进的战略决策,设立了文化产业办公室,编制了《景东县近中期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景东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确立了“以银生古城为标志的神圣历史文化、以无量山为标志的神奇自然文化、以彝族文化为代表的神韵民族文化、以黑冠长臂猿为标志的神秘科考文化”(简称四神文化),扩大“中国黑冠长臂猿之乡·普洱景东”的知名度,成功举办了首届景东国际无量山狂欢节,景东文化建设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二、景东县文化建设的主要成就

(一)文化艺术不断繁荣

在文艺创作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景东县共办有《景东消息(文艺版)》、《景东文化》、《银生墨韵》、《银生文化》等文艺刊物。其中,《银生文化》在县内外影响较大,被评为云南省优秀封面期刊。至2012年末,累计出刊44期390万字,60万余份。这期间,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作品的作者逾200人,加入市级作家协会会员逾20人。2000年以后,周德翰、卢晨曦、陶明贵、邓朝山、潘柏君、杨洪江加入云南省作家协会。据不完全统计,至2012年末,县境已出版各类文艺专著150余部,收集整理民间文学2部。在书画、摄影方面,1980年至1990年,共展出书法作品897件,其中,有的作品还被选送参加国家级展览,并在省市报刊发表。1991年以后,年年有书法作品展出,有书法作品获奖。美术创作也人才济济,较有影响的有黄丕智、段玉岗、李光盈等。摄影上,2008年县摄影家协会成立,摄影艺术取得重要成果。2009年,纪昆摄影作品《人间仙境》,获市级摄影金奖;张兴伟摄影作品《腾》,获得省级保护环境大赛金奖;夏乡摄影作品《用影像保护自然》,获铜奖。在舞台艺术方面,开展了调演汇演、专题调演、专题演出等。其中,《千秋大业》在省专业汇演中获得优秀奖;周德翰创作的小品和舞蹈《水》,分获全省个体户调演创作和表演二等奖;《模范村停电》,获思茅市景东电力公司汇演一等奖,分获云南省电网公司文艺调演创作二等奖、表演优秀奖;《押饭·打黑脸》,获思茅市首届民族文化艺术节文艺调演一等奖;《彝家糊米罐罐香茶》,获“全国首届民族茶艺表演大奖赛”金奖。在大型文化艺术活动方面,成功举办了县庆庆典、旅游文化节、银生古城茶原料交易会、首届国际无量山狂欢节等文艺活动,推动了景东文艺创作的全面繁荣,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

(二)社会文化发展不断壮大

主要为农村服务的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稳步发展,县、乡群众文化工作网络基本形成,农村文化阵地得到加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丰富活跃,并已成为当地扩大开放、发展经济的重要方式。广泛开展了文艺演出、节日庆典、图书阅览、科学普及、体育比赛、书画摄影展览、广场文化、电影放映、休闲娱乐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少儿文化、老年人文化、残疾人文艺等蓬勃发展,各民族传统节日活动普遍恢复并得到发展,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县、乡文化单位送图书、送电影、送演出“三下乡”活动已逐步形成“常下乡”机制,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举办了首届国际无量山狂欢节,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景东县规模最大、影响最广、参与人数最多、效果最佳的一次群众文化活动。坚持一手抓普及、一手抓提高,社会文化活动的档次和水平不断提高,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层出不穷。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先后组建放映队9个,平均每村每月放映免费电影1场(次)。2004年始,随着人民、月牙湾、驭江、南岳、银生、瑞霞、陶府、三弦文化广场的建成,广场文化悄然兴起。同时,实施乡村组三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兴建乡镇文化站及机关体育场、村文化活动室,住户50户以上小组兴建文化活动场所,开展了广大农村群众广场文化活动。

(三)文化遗产保护依法加强

全县文物维修保护不断加强,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显著,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景东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基本维修,100%的国家、省级重点文物得到有效保护,初步形成了具有景东特色的文物史迹网络。到2012年末,全县发现有文物点99处,其中,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未定级73处;有馆藏文物4526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件,二级文物8件,三级文物28件;抢救性发掘林街丙况遗址,出土石器、陶器、铜器等遗物,人类在景东县活动时间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迄今3000余年;抢救性发掘河东街傣族陶氏土司墓地遗址4次、清理墓葬6座;开展了第二、第三次文物普查,基本查清了景东县的文物情况。同时,编纂出版了民间文学、民间歌谣,文化志、文物志、部门志、乡(镇)志,为文艺创作、展演、研究、保护提供了大量史料和实录。

(四)文化设施明显改善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全县各级政府逐步加强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全县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2003年至2012年,先后兴建孔雀山森林公园、御笔山森林公园、驭江长廊景观、开南书院、8个文化广场和人民会堂。2008年至2012年,全县共建成行政村(社区)农家书屋170个。2009年始,实施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工程93个。2009年至2012年,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和各乡(镇)、各行政村(社区)服务点暨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2010年以后,建成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广场试点工程1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试点工程9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5.03万户,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2.73万户,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90%以上。初步形成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五)文化市场不断规范

“九五”以来,景东文化市场经历了从兴起到繁荣的发展历程,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文化市场建设领域不断扩展、层次不断提升,农村和基层文化市场的培育取得新的进展,文化市场体系的总体框架基本确立,一个以商品形式向人民提供精神产品和文化娱乐服务的多门类、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市场在景东城乡逐步形成,已发展成为娱乐、音像、电子网络、演出、艺术品、书刊等十大市场,在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和发展文化产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化文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下放行政审批权力,撤销文化市场稽查队,成立文化市场综合执发大队。深入持久地开展治理整顿工作,坚决惩治违法经营行为,积极探索长效管理机制,文化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不断加强,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一些突出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六)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2011年,景东县开始实施文化产业建设。完成《基层专业文化队伍现状调查》、《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查》,开展了农村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和产值情况的统计工作,整理储备和上报了文化产业建设项目。年底,共有在册文化企业152户,总产出2660.1万元,其中,文化艺术及娱乐服务业1083.8万元,广播电影电视服务业1257.4万元,新闻出版服务业49.0万元,其他文化服务业269.9万元。2012年,景东县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思路,整合资源,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围绕文化品牌的打造,加强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实施了黄草岭生态旅游特色村、亚热带植物园等建设项目。与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签订《关于联合开展〈景东彝族自治县近中期文化发展规划〉及相关研究协议》,进一步推动了景东县的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

(七)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从2005年起,景东县开始文化体制改革。当年,完成云南广播电视网络景东支公司转企改制工作。2006年,完成资产权、人事权、经营权、财务收支管理权交接、广播网络(有线电视台)企业化改造,实现“一级法人,省级模式”垂直管理,并正式挂牌运营。2010年,执行省委宣传部等7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的意见》,撤销了文化市场稽查队,成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负责全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

(八)人才建设不断加强

文化艺术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不断增长,中高级专家队伍有所加强,人才结构逐步改善。景东县从1980年开始进行艺术人才培养。经过30多年的努力,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0余期,培训学员6000余人。通过加强人才建设,到2012年,景东文学创作爱好者超过200人,书画爱好者20余人,摄影爱好者20余人。

三、景东县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回顾粉碎“四人帮”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景东文化建设的实践和探索,主要有以下几条基本经验和启示。

(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实质上就是积极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面对文化发展多样化的趋势,面对各种文化形态复杂纷纭,面对不同文化观念相互交织,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文化建设的全过程,融汇于文艺创作、文化活动和文化建设的实践中,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意识,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促进多样化,确保文化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推动景东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要按照“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民族文化大县”的要求,把文化工作放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景东县文化的综合实力。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文化工作是以人为对象的工作,满足人民群众日愈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在文化工作上的具体体现。要充分发挥文化在陶冶情操、培植风气、凝聚人心、愉悦身心等方面的作用,努力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实现面向大众的“文化关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面向大众的“文化享有”;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面向大众的“文化提高”;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新活力,实现面向大众的“文化创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出发,切实解决文化建设与其他三大建设还不协调、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的问题,促进景东县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统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同共进,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把文化产业真正培育为景东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要统筹城乡文化协同共进,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把农村文化建设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统筹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协同共进,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内在动力和根本途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一是必须开启解放思想这个总开关。实践充分证明,哪里有思想的解放,哪里就有改革的新思路新举措,哪里就有工作的新气象、发展的新局面。可以说,思想解放的程度、观念转变的力度,决定着改革的广度、深度和进度。特别是当前文化体制改革正处于由试点向面上推开的关键时期,进入破解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攻坚阶段,改革任务更加繁重和艰巨。在这样的形势面前,要消除长期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找到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的新办法,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就必须坚持与时俱进,进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思想的新解放促进改革的新突破。二是必须围绕促进发展这个主题。改革是手段,发展是目的。以改革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坚持用改革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是景东县从多年来的改革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重要经验;紧紧围绕发展主个主题,把改革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以改革的深化来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用发展的成果来检验改革的成效,是景东县进行文化体制改革要把握好的一个重要原则。离开改革,发展就无从谈起来;离开发展,改革就没有意义。要把改革与文化发展规划结合起来,把改革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把存量的盘活与增量的扩张结合起来,创新发展体制、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步伐,实现景东县文化又好又快发展。三是必须抓好政策法规这个保障。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用政策引路、用政策激励、用政策保障;要在用好、用足已有的行之有效的政策的同时,根据中央、省、市的有关文件精神,从自身实际出发,制定更加具体、更有操作性的政策措施,不断增强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提高改革政策的协调性,为加快景东县文化体制改革提供有力支持。四是必须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这个基本方针。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文化领域不同行业和单位的特点,因地制宜,试点先行,典型引路,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四)必须始终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把文化发展的着力点放在落实好、保障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上,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总量迅速增加的趋势,始终把繁荣和发展作为文化工作的中心任务,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健康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适应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更高要求,大力推动艺术创新和品牌创新,创作、生产和演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适应人民群众文化消费更加多样化和市场化的趋势,不断提高市场化服务的本领,使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适应市场、占领市场,满足人民群众的个性化需求;适应文化产品制作手段、传播方式、流通渠道、消费途径的日益科技化和现代化,不断改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生产方式、营销模式,积极融合到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等现代传输技术中、多层次、全方位开发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

(五)必须始终坚持两手抓,两加强,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发展

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构建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要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相适应,按照结构合理、资源共享、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的要求和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共建共享的原则,努力建设以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把文化产业真正培育为景东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要根据景东文化资源分布和产业发展现状,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统筹兼顾、突出特色、打造品牌的思路,形成布局均衡、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群,提高景东文化软实力。

改革开放30余年来,景东县文化建设成效显著,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对文化建设的认识和文化体制改革还有待于深化;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机制滞后,扶持软弱;人才队伍建设薄弱,高素质人才匮乏;精品力作不多,品牌效应欠佳,影响范围狭小;文化建设与政治、经济建设还不相协调。


颜仕勇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中国共产党普洱市委员会党史研究室 www.peds.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5007635号-1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行政中心2幢2楼 电话:0879-2135432 传真:0879-2122685
 
滇公网安备5308020200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