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洱党史 >> 史志业务 >> 正文  

县级地方党史正本编撰初探


来源:普洱党史 时间:2016/3/28 点击:34957

县级地方党史正本从编纂的组织形式来看,是由县级党组织授权党史部门编写并审定,完整、客观地记述地方党的历史的本子。它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由党组织授权编写、经党组织审定;二是完整、准确、客观而不是零碎、随意、主观地记述地方党的历史。一句话,是“正史”、“官史”。

一、精心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编纂地方党史,是征集、整理、研究地方党史资料系统工程中获取成果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工序。要完成这一最后工序,推出一部精品的地方党史正本,必须在各方面做好精心准备。根据我们在实践中的经验和体会,大体要做好思想、组织、理论和资料等方面的准备。

(一)思想准备

所谓思想准备,就是党史工作者要在思想上弄清地方党史的一些重要问题,诸如编撰地方党史的作用与意义、地方党史研究的对象与任务、编撰地方党史的指导思想与原则、党史工作者史德、史风修养等。

首先,要明确编撰地方党史的作用与意义。中共地方党史是整个中共党史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中共党史的基础和根底。从我们党的历史看,党的创建、发展、壮大及其在中国革命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活动,都是与地方党组织的创建及其历史活动紧密相连的。在全国性党的组织建立之前,党组织首先是从地方性组织建设开始的;全国性党的组织建立之后,党的历史活动又由各地党的地方组织的历史活动组成的。如果没有地方性党组织的建立,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创建、发展、壮大便无从谈起。当中国共产党创建之后,特别是中央领导机构建立、健全之后,各地方党组织的发展、壮大,又成为实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活动主要通过地方党组织的实践来实现。中央的正确决策,依靠地方党组织去实施;中央决策的失当之处,也要各地方党组织在实践中发现和纠正。如果没有地方党组织作基础,没有地方组织的创造性工作,无论是领导民主革命夺取政权也好,还是在执政之后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今天的改革开放也罢,党的历史便无从谈起。当然,中共地方党史与中共党史是有区别的。一般说,中共党史是研究党的带有全局性的历史活动,揭示在全党具有普遍意义的矛盾和规律,总结全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它对地方党组织的某些重大历史活动虽然也要涉及到,但对地方党组织大量生动而丰富的、具体的历史活动,则不能包罗万象,兼收并蓄。而地方党史则可以详尽地记述地方党组织在党中央领导下的各种各样的历史活动,充分反映地方党组织的历史活动具体过程和具有局部意义的历史规律及经验教训。它不但可以起到补充和诠释全党党史的作用,而且可以印证全党在自身建设和领导革命斗争中的普遍规律。

明确了中共地方史与中共党史的关系及地方史在党史中的作用和意义,就要把中共地方党史放在整个中共党史中去考察、去记述,也就是说,要把地方党组织各个时期重大的历史活动,与全党的历史活动紧紧地联系起来,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记述地方党史时,必须以全党的历史作为背景,与全党的历史脉络相贯通,既要反映地方党组织历史活动的独特之点,又要保持与全党历史的一致性。

其次,要明确地方党史研究的对象与任务。中共党史是以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的历史过程作为研究对象的。由此推论,中共地方史就是以地方党的建设和党对地方革命斗争领导的历史过程作为研究对象的。党的建设的历史过程,包括政治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的过程,即地方党组织如何建立、发展、壮大、成熟,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建党思想、建党路线进行自身建设的过程;党的领导的过程,包括党如何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分析社会主要矛盾、革命的任务、革命的性质、革命的对象、动力以及革命斗争的实施战略和策略,如何组织和发动群众实施这些战略和策略以达到革命的目的、完成革命的任务。不过,地方党史和全党的党史有所不同,它主要是研究革命地方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的过程;即主要是研究如何根据地方的具体实际建立党、发展党,及如何贯彻执行中央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过程。

从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的历史过程来讲,其研究的任务,概括地讲可以说是两个结合,即内外结合和上下结合。内外结合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的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结合。这是研究中共党史的基本任务。而研究中共地方史除了这个内外结合之外,还有一个上下结合的问题,它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研究中共中央的建党路线与地方党组织建设的结合的历史过程,另一方面是地方党组织在实现对革命和建设事业领导时使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地方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在两个结合中,内外结合是上下结合的前提和条件,上下结合是内外结合的延伸和结果。只有把这两种结合统一起来,才能反映地方党史的全部内容,实现地方党史研究的任务。

第三,要明确编写地方党史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关于中共地方史的指导思想,和任何历史科学一样,要贯彻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客观地、深刻地研究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的历史过程和历史过程中的本质联系,揭示规律性的东西,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以资政育人,指导现实的工作和斗争。这就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要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去反映历史,不能按照主观意愿去剪裁历史,更不能任意改变历史、歪曲历史。历史上的是就是是,非就是非,不能含糊。对成绩不夸张,不溢美,对失误不隐瞒,不掩饰。

二是要全面地分析历史资料,从历史资料中揭示本质的、规律性的结论,研究历史绝不能像照像那样,只反映现象,不揭示本质。

三是要把历史事件放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去研究,不能凭主观想象而想当然地去研究历史问题,不能用发展了的现实去苛求历史。如历史上的某些成功或失败,都要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

四是要从发展的观点去研究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不能静止地把历史看成不变得东西。

只有从这几个方面努力,才能把握历史的本质和主流,才能算得上是科学的,合乎实际的历史结论。否则,历史就会被歪曲。

在这里,我们想着重说一下如何评论地方党史上的功过问题。党的历史不是一帆风顺、一往直前的,而是波浪起伏、曲折前进的。因此,我们在写党史时,既要写成功和胜利,也要写失误和失败。这样才会写出一部信史来。

对党的历史上的功过如何来写呢?我们只能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客观地、如实地反映。在《中共景东地方史(第一卷)》中,我们坚持了四条原则:第一,摆正成功与失误、胜利与失败的位置,既不用某些教条的公式去套历史,只看到“一片光明”,陶醉于“成绩伟大”的空洞说教,也不用失误、失败去否定成功和胜利,而是功过分明、实事求是。这在有关“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运动章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第二,把地方党史上的功过与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联系起来进行考察,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恰如其分的评论。执行中央路线而取得的胜利,不要完全归功于地方;执行中央错误路线而发生的失误,也不能只把板子打在地方的屁股上。如对景东农业合作化运动发展的叙述中就充分显示这一点。第三,对历史上的失误的记述要着重于分析原因和教训,不取无情揭露的态度,不重细节的描述和渲染,不过分追究个人的过失和责任。第四,由于受中央错误路线的影响或上级失误的指导而发生的失误或失败,既要从客观上分析原因,更要从主观上分析原因,以达到吸取经验教训、避免重犯同类错误的目的。

第四,要加强党史工作者的史德修养。所谓党史工作者的史德,主要表现在治史的动机和治学的态度。一般地说,我们的党史工作者都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党性修养,能够把党史工作作为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爱岗敬业,克己奉公,勤奋工作,锲而不舍,为写出一部信史而呕心沥血。但是,由于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史德修养也需要加强。不然的话,不但会影响党史的信誉,而且也会影响党的建设。比如,个别同志存在图名、图利的思想,在工作中表现出急功近利、敷衍搪塞、不顾长远等现象。要搞出一部好的党史,搞出一部可以流传下去的信史,就要同这种错误的思想、不负责任的做法划清界限。要有甘做冷板凳、潜心做学问的精神,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如果不在思想上解决这个问题,撰写一部可信的中共地方史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二)组织准备

所谓组织准备,就是要在组织上采取得力的措施,以保障编撰任务的完成。具体说,就是要组织好编审领导班子和写作班子,把任务落到实处。

首先要组织编审委员会。编审委员会由有关领导和专家组成,人员不宜过多,一般设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2人至3人,委员若干人。编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有四:第一,确定编撰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原则;第二,审定编撰方案和编写大纲;第三,及时研究和编撰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如学术争论问题、经费问题等;第四,经过集体研究,审定书稿,批准出版。

其次,确定主编、副主编。主编、副主编必须由学术水平、业务水平较高的学术带头人承担,一般设主编1人,副主编2人至3人。其主要职责为:第一,制定编撰方案;第二,设计结构、框架;第三,拟定编写大纲;第四,解决编撰中的疑难问题;第五,通改书稿。

再次,组织编写班子。编写班子成员以3人至5人为宜。编写班子成员都要承担执笔的任务。其职责为:第一,根据编撰方案和编写大纲,承担分工章、节编写细目的制定;第二,承担分工章、节书稿的起草工作;第三,参加全部书稿的讨论;第四,承担分工章、节分稿的加工、修改和完稿工作。

(三)理论准备

所谓理论准备,主要是从编审委员会、主编、副主编到编写班子的成员,要加强对党史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写作技术方面的训练和研究。根据我们过去的经验,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是认真学习党中央关于历史问题的重要文献、重要决议和权威性的党史论著。如《关于建国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下册)》,以及其他党史专著。

二是认真学习马列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理论著述和讲话精神。如《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新民主主义论》、《在纪念中国共产党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著作。

三是认真学习党史研究的文献。如《怎样研究中共党史》、《学习和时局等。此外,还要认真学习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报告及有关法律法规等知识。

通过学习,要在党史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写作技术方面有显著的提高,这样才能承担起编撰县级地方党史的任务。

(四)资料准备

所谓资料准备,就是要尽量掌握地方党史完备的资料。资料是研究党史的基础,也是编撰党史的基本素材。所以,我们必须作好资料的准备,充分搜集各种资料。根据我们过去的经验,需要搜集的资料,大体可归纳为5种。

第一种,档案文献资料,包括党的决议、决定、报告、指示、电报、会议记录、调查报告以及地方党的主要领导人的讲话、文章等。同时,还要掌握敌伪档案中的有关资料,如情报、笔录等。

第二种,历史报刊的报道、文章等,包括党的报刊、民主党派的报刊以及敌伪报刊关于政治形势的分析、政治动态的报道、评论文章及专题文章。

第三种,各种历史人物的口述资料,包括回忆录、访谈录等。

第四种,党史工作者撰写的党的活动的专题资料,如重要会议、重大历史事件等专题资料。

第五种,各种统计资料和历史照片、革命文物等。

只有做好了上述各方面的准备,编写起来才得心应手。

二、精心拟定编写大纲

编写大纲是整部书的统领。大纲拟定的详细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整部书的质量高低。所以,拟定大纲绝不是可有可无的程序。

拟定编写大纲,关键是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研究是撰写的前提,通过研究,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弄清地方党史发展的脉络;二是弄清地方党史上的重大问题、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方方面面的情况,掌握地方党史的概貌;三是弄清地方党史上的特点、重点、热点、难点、弱点问题。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要搞出一个详细的大事记,写出一批专题资料,对某些有争议的问题提供初步意见。从而按照我们的指导思想、编写原则,提炼主题,拟定大纲。

首先,要研究地方党史的特点。地方党史的最大特点是地方性。一部好的地方党史,应该是既和全党的党史有所区别,也和另外的地方党史有所不同,要充分表现这个地方党组织发展的特点及其领导当地革命斗争和建设的特殊规律。为了体现景东地方党史的特点,我们在编写《中共景东地方史(第一卷)》时,根据景东的具体实际,主要是在章节目和历史分期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如全书分7章: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在景东的传播;第二章,中共景东地方组织和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第三章,民主改革的完成;第四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第五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第六章,“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第七章,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这样的章节设置,与市内其他县(区)的章节设置有明显区别,既突出了景东县地方党史的特点,又与中共党史的历史分期相衔接。

其次,加强对重点、难点、弱点问题研究,不套用既定的框框,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经过研究,恰当地立章设节。如为了搞好《中共景东地方史(第一卷)》的编撰工作,党史研究室针对难点、弱点问题,开展了对景东县“文化大革命”运动的研究,出版了《中共景东县历史资料(第四辑)》(1966·5—1976·10),为党史正本的编撰打下了扎实的资料基础。

再次,要明确编撰体例。按照省、市党史研究室要求,县级地方党史编撰体例采用章节体。章节体是一种以章节为顺序来编排内容,叙述史事的史书体裁。这种体裁综合了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的优点,既能够将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因事立题、分门别类地进行叙述;又注意综合连贯、横向联系,讲清史实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同时编排灵活,篇幅适宜,脉络清晰,简明扼要。

第四,要把握提纲写作的原则、要求和方法。大纲编写的原则是从全面反映地方党史内容着想,遵循因时因事,合理摆布,分章立节三个原则。具体要求如下:

1.内容要求。地方党史各个方面的内容都要考虑进去,在提纲中反映出来。

2.时限要求。即这一本地方党史所写的是什么时间范围内的内容?其上下限如何定?按照省、市党史研究室的意见,正本第一卷写新民主主义时期,即从党组织的建立到新政权的诞生。但党组织在市内各县的历史并不完全一致,我们在制定《中共景东地方史(第一卷)》写作提纲时,就从景东县实际出发,把新民主义时期与社会主义时期合并写,上限为1949年8月,下限为1978年12月。

3.地域要求。即正本写的是什么地方的党史。一般要求是,以现在地域范围为主,照顾历史,保持史实的完整性。如《中共景东地方史(第一卷)》,就把当时属于景东,1950年7月后划归临沧的平村游击根据地写进来。

4.级别要求。即地方党史正本在不同历史时期写到(收录)到什么级别的组织和人物。这也必须有个规定。一般要求是按党的组织史收录。如,县级正本,新中国成立前部分,党组织收录到党支部以上的组织机构和领导人正职(总支以上收录到委员);政权组织收录到区人民政府(办事处、委员会)以上组织机构和正副职领导人;军事组织收录到连级(中队)以上组织机构和正副职领导人。新中国成立后收录范围也有具体规定,我们要认真学习,熟悉掌握。当然,也有特殊收录的情况,如隐蔽战线上的组织和人物,妇女、少数民族地区的组织、人物等可放宽一些级别。这样规定,一是便于检查是否有遗漏,二是免得引起矛盾。

提纲写作的具体方法,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

1.写好二级或三级提纲。提纲就是观点,就是统览全书的骨架。省一级的写到编、章、节,市、县一级的写到章、节。具体动笔时,还要列出“目”(节之下的标题为目)。新中国成立前的党史,市、县一级可根据实际情况列一两章或三五章,新中国成立后的党史,现在一般的是按全国的党史分期来立章节,但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列出有特点的章、节、目。如边疆、民族地区建设等。在这方面,《中共景东地方史(第一卷)》就列了“新型民族关系的建立”。

2.提纲写作要层次分明,文字简洁,不重复、不错漏、不矛盾。提纲的各章就是全书的大支柱,章与章之间是平行关系,所以各章安排得内容份量级别大致相等,“骨架”粗细大小基本一致。章与节之间是统属关系,章管节,各节要服从章。章节目的标题要简洁、鲜明,要避免内容重复、错漏、矛盾。

3.提纲要反复推敲、讨论。提纲定下来后,写作时可能还要作些小调整,这无关大局。定提纲后还有个定字数的问题。即要大致定一下各章字数,从而估计全书字数。

总之,对党史资料认真进行研究,精心拟定大纲,是撰写党史必不可少的步骤,把各种研究的成果运用起来,就可以写出一部水平较高、教育意意深远的党史著作来。

三、把握全貌,突出主线,保证重点

党史界通常把建党以来的历史,称为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党的任务和奋斗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而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不同的。编撰党的历史,就要紧紧把握党的历史全貌,突出不同时期的党史主线,抓住不同时期党史重点,写出特色。

地方党史,尤其是县级地方党史,由于受党史资源、地域范围、编辑人员等多方面的限制,我们主张写成一卷本即可,即上限自建党,下限至1978年12月。建党时间较早、党史资源丰富、有条件的县可写成二卷本(如宁洱县),即新中国成立前一卷、新中国成立后一卷。景东县由于建党时间较晚,党史资源匮乏,故写成一卷本。下面重点阐述新中国成立后地方党史如何编写。

新中国成立后的党史又分为两个大的时期,即社会主义探索与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1949年至1978年的29年为社会主义探索与建设时期;1978年以后为改革开放时期。

(一)社会主义探索与建设时期

1949年至1978年这段时间应如何定位?在我们党的历史中,这29年相对于民主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是比较复杂、把握难度较大的一段历史。谈到这29年,人们会想到一些至今仍然比较敏感的年份,如:1957年的反右派;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1964年的“四清”;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对这些事件如何反映?怎样把握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的关系?是需要再三斟酌、慎重下笔的。由于这段历史的复杂曲折,这29年又往往成为国内外敌对势力集中攻击的“靶子”。诸如,“中国共产党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犯了历史性的错误”;“五十年代以来中国发展道路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新中国成立后搞的是小资产阶级空想社会主义”;“1978年以后的历史是对社会主义的否定”,等等。这些动向提示我们:不论我们个人主观上是否具有明确的政治意识,国内外敌对势力和一些对共产党持有偏见的人,总是把这29年与社会主义制度、与共产党执政的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总体上怎样把握这段历史?怎样反映这段历史?是一个政治性比较强、与国内现实联系比较密切的问题。此外,还有几个因素也不应忽视,这就是新的世界格局,新的历史考验,新的政权和社会制度。党在这一时期所处的历史方位和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使党的历史表现出三个特点:一是道路曲折,二是探索情况复杂,三是社会主义的方向没有改变。

基于上述基本特点,我们在编写《中共景东地方史(第一卷)》时,遵循了以下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沿着新中国成立后党的执政实践和党领导人民艰苦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足迹,从景东实际出发,全面而准确地反映县委逐步实现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历史性转变,带领人民群众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进行政治、经济、科学、教育、文化、党的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活动、重要成就和精神风貌,科学总结本地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29年的重要历史经验和教训,深刻揭示党执政的历史发展规律,更好地发挥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社会功能,努力为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编撰指导思想确定后,在具体编写过程中,还要坚持以下几条原则:

1.要突出党史主线。党的历史主线是纲,突出党史主线是编撰地方党史的基础、布局和全貌的大事。我们在编撰《中共景东地方史(第一卷)》时,对新中国成立后前29年党的历史主线作了初步的概括:以中国共产党在景东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以及领导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执政实践活动为主要线索。这条主线既包括新中国成立后党执政的正确时候,也包括党犯错误的时候。比如,新中国成立后前七年是党执政正确的时候,“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时期是党犯错误的时候,这是因为我们党致力与生产力发展的思想是一贯的,犯错误是再所难免。而且所犯错误都是探索中的错误,是我们党失误的反映,更重要的是,这些错误都是我们党自己发现和纠正的。所以对我们党犯错误的历史没有必要忌讳,也没有理由对此冷潮热讽。要从正面认识党犯的错误,从中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2.要把握好历史全貌。历史的主干是发展生产力的历史,社会的、政治的发展取决于经济的发展。用这个观点透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历史,应当说,我们党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也有两弹一星和三线建设的成就。用这个观点透视景东县党的历史,主要的是经济建设急于求成、所有制急于求纯和阶级斗争扩大化,不能说县委不重视发展生产力,只是受阶级斗争理论的影响较深。因此,我们要注意反映这段历史的全貌,以经济发展为主线、为重点,不能把新中国成立后的党史归结于政治斗争,写成一个运动接着一个运动,写成一个错误接着一个错误。这段历史可以用24个字来概括:成绩巨大,缺点不少;经验丰富,教训深刻;道路曲折,前途光明。这段历史有四大特点:一是经历了一大历史性变化,即新中国成立,我们党从一个革命党变成了执政党,党的地位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二是进行了两大前无古人探索,即政权建设和制度建设;三是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出现了许多失误;四是最终通过自己的力量纠正错误,在反思中开创了一条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路。

3.要从历史实际出发,秉笔直书,实事求是地、客观公正地分析和评价新中国成立后前29年党的历史。编写社会主义时期前29年县级党的历史必须遵重历史事实,坚持从历史事实出发,真正把史实搞清楚,在这个基础上提炼出规律性的东西。

4.要精心选择历史资料,反复考证,去伪存真,做到准确无误。真实准确是编写党史的灵魂,也是党史研究科学性的要求。我们在编写新中国成立后前29年的景东党史时,尤其把党的真实性放在首要的位置。因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前29年党史十分复杂,从1957年秋之后,党的指导思想就发生偏差,党内生活不正常,极左思潮盛行,特别是经过历次运动,形成的历史档案和文献资料虚假成分太多,这就需要我们对收集到的大量史料进行精心选择,认真比较,反复考证,去伪存真,力争做到史料真实可靠,准确无误,然后运用这些史料去阐发重大历史事件和重大历史问题,搞清楚所研究的重大事件和重大问题发生的一定时间和空间,公正、客观、有分寸地对当时的客观环境、历史背景的复杂性和历史条件的局限性进行具体分析,作出正确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结论。

(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历史如何定位?新时期党的历史内容和有关资料非常丰富,需要记述和研究总结的方面很多,但首先应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也就是要明确一条主线。新时期历史的主线,即党在这一时期从事的主要实践,就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决定的,是党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直没有动摇过的,也是这一时期区别于以前各个时期历史的主要特征。十四大报告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邓小平讲“发展是硬道理”,十六大讲发展是第一要务,十七大讲“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八大讲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的必由之路,都是在突出这条主线。

我们在编写新时期地方党史时,必须紧紧抓住这条主线,其他方面要围绕这条主线。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这个时期的本质和主流,才能对这个时期发生的所有大事、所有过程,作出符合逻辑的解释,把握这个时期的基本脉络和特征,总结这个时期的基本规律和经  验。同时,遇到一些较复杂的问题可以比较恰当地处理。

如何体现这条主线?关键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记述和总结经济体制改革。改革是新时期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党在新时期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大步前进并不断取得重大成就的基本动力。从时间上看,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最初是从对城市企业和农村生产队让利放权开始的,也就是说,农村和城市大体同步,只不过农村更带有某种自发性,但却在农村首先取得突破。农村改革,经历了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出人民公社制到取消统购派购制,再到农村税费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到实行各种承包责任制,再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国企改革;从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鼓励发展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到允许、引导、促进发展私营经济、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提倡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所有制改革。从横向上看,还要记述和研究总结各个领域的改革,包括农村改革、国企改革、所有制改革,以及金融、外贸等方面的改革。要把一个地方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改革的各种尝试、各类典型,改革的经验记载下来,进行总结。在编写新时期地方党史中,还应当作为主线中的一条线连贯下来。

二是记述和总结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后的改革实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改革方向、改革深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对整个国家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党的十四大正式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市场经济体制”,到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再到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引起了极其深刻的巨大变化。编写新时期地方党史,要注重记述和总结。

三是记述和总结对外开放,包括对内开放。我国已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发展。编写新时期地方党史,要把它作为体现主线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各个阶段加以记述和总结。

四是记述和总结经济建设的发展历程、成就及宝贵经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0多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最快、成就最多、变化最大、效果最好的时期。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都有极大的提高。发展的事实、发展的成就,最能说服人、教育人。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因此,编写新时期地方党史,要把一个地方的发展历程、发展成就及其经验重笔记述和总结。

突出主线的同时,还要恰当地运用多种辅线。主线和辅线是相比较而言的。主线和辅线的区别,不在于哪个重要,而在于哪个更适合贯穿历史的线索。没有或者不突出主线,叙述历史就会显得分散,缺乏内在逻辑;缺少或者忽视主线,叙述历史就会显得不完整,就成了专题史。新时期地方党史总的应当体现:在党的领导下,贯彻落实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推进社会文明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始终保持先进性,更好地肩负起和一步步实现历史使命。

从这样一个全面系统、有内在联系的思路来编写新时期地方党史,除重点记述经济体制改革及经济发展外,需要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以一条线式地贯穿,或阶段性地反映。

一是政治建设。就是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扩大基层民主,加强法制,维护社会稳定等。编写新时期地方党史要记述政治建设和发展的历程。

二是文化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注重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文化建设主要有三个领域,即政治思想领域、思想道德领域、科学文化领域。在科技、教育、文化领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这方面的建设不断加强,地位日益突出。科技、教育、文化等体制改革,促进了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编写新时期地方党史要记述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历程。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发展先进文化,从建设民族文化强县来看,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需要充分反映。

三是党的建设。党的历史和党的建设密不可分。研究总结党的历史不能不研究总结党自身建设的历史。党和国家在新时期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发展,关键在于党通过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党员队伍、干部素质,使党的领导地位日益巩固,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新时期党在执政问题上日益成熟的重要标志就在于,经过坚持不懈的探索,不仅在理论和实践中成功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而且逐步深化了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认识。

新时期党的建设,大体经历了这样几个过程: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任务是拨乱反正,恢复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健全党规党法,整顿党的组织等。从80年代中期到1990年,主要是针对发展商品经济中出现的不正之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根据现代化建设新形势的要求和各级党组织的状况,按照邓小平提出的干部“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要求,进行党的组织建设,有计划地实行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90年代后,主要是针对前一段时间忽视党的建设的教训,注重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制止腐败现象蔓延,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完善制度建设,进行“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简称“三讲”教育)教育等。进入新世纪,主要是根据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全面推进。

此外,现在编写地方党史,还必须要记述和谐社会建设内容。这是党在“十一五”期间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

四是抓住特点写地方党史。编写新时期地方党史要突出重点抓住特点,最基础的工作就是把这30多年来地方的大事、要事排出来,做到大事、要事不漏,然后分析研究这些大事、要事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例如,就景东来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清除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左”的影响;农村改革起步中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探索;景东彝族自治县的成立;漫湾、大朝山水电站建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新城区开发;产业结构大调整;民族文化大县建设,等等,这都是景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史上的重点和特点。

认识到重点和有特点的历史内容,就要详写、重笔写,尤其地方上发生的放在全省以至全国都有影响的事,更应占有一定的篇幅来写,而虽然重要但特点不甚明显的历史内容,就应该概括地写。

这里应提到的是,有些在历史上当时发生作用影响不甚大的事,站在今天的认识高度来看,很有借鉴和启示意义,也应当深入发掘,研究总结。

四、要科学地处理历史分期

科学地处理好历史分期,对于编撰县级地方党史十分重要。这个问题解决好了,编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即新中国成立后前29年的历史,景东县已出版发行了《中共景东地方史(第一卷)》,历史分期问题已经解决了。现在面临的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地方党史的历史分期。因为“十三五”初期,景东县将启动《中共景东地方史(第二卷)》的编撰工作。这一卷,上限为1979年1月,这不用更多考虑,难的是下限至何年何月。我们认为,下限为2012年12月为好。因为党的十八大的召开,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也应该是党史分期的重要标志,加之,《中共景东彝族自治县历史资料(第五辑)》下限也截至2012年12月。

那么,这段历史如何分期呢?景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段历史,已延续了30多年,由于时间较长,存在着历史阶段划分问题。根据景东的实际,我们建议划分为4个发展阶段:从1979年1月到1985年景东彝族自治县成立,是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和改革起步阶段;1986年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开展阶段;从党的十四大到1997年,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加快发展阶段;从1998年开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阶段。这样的大阶段划分,是以历史实践为依据,以具体步骤的变化为标志的。

之所以要划分4个大的历史阶段,是从我们编写新时期地方党史要进行谋篇布局、框架设计来考虑的。

五、要把握和注意的问题

编写县级地方党史,要把握和注意的问题有9个方面。

(一)必须站在党的立场和科学的立场写史。即坚持党性与科学性的统一。站在党的立场上写史,就是要坚持党的基本理论、遵循党的决议;站在科学的立场上写史,就是要遵循历史事实、追求历史真理,真正体现实事求是的精神。

(二)必须按照历史原貌、站在时代高度写史。历史原貌即历史当时如何发生的,当时创造历史的人们如何判断和分析情况,作出了怎样的决策,得到了什么样的结果。今天,我们是在几十年以后来写历史,决不能用自然主义的方法去临摹历史,更不能随意改造甚至篡改历史。一定要进入历史深处,对历史的原貌、历史发展的脉络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理解。一定要站在历史高度观察和研究历史,得出科学的规律性的认识和结论,从历史的智慧中吸取丰富营养,教育后人,这也是我们写地方史的根本目的所在。

(三)写地方史应运用“夹叙夹议”的表现手法。胡乔木同志主张写党史最好通体采用“夹叙夹议”的表现手法。我们理解就是叙中有议论,把叙和议、史与论结合在一起。如果用画龙点睛来比喻,历史的叙述是“画龙”,议论就是“点睛”。

(四)要科学把握“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如果我们把中共党史称之为具有“共性”意义的部分,而地方党史则可以称之为具有“个性”意义的部分。地方党史的内容要体现中共党史的一些“共性”的精神。我们在编写地方党史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反映“共性”的东西,还要突出地方党史“个性”的东西。只有突出地方党史“个性”的东西,才能使得党史丰富生动,避免千篇一律。特别是县级地方党史,更要重笔写基层典型。

(五)要处理好“经”与“纬”统一平衡。所谓“经”就是贯彻整个党的历史发展的主线,即党的发展比较完整的历史进程;所谓“纬”就是每个历史时期、历史阶段所发生的具体史实。在编写中,我们要尽量注意“经”与“纬”的结合,使章、节的内容协调,格局得当,脉络清晰。同时,各章节目的内容尽量做到平衡。

(六)关于领导与群众、领导与先进模范人物、上级与下级的关系。我们在编写地方党史中,从各个方面都要体现党的领导作用。同时,也要注意反映人民群众的巨大作用。这两者都不能忽视,缺一不可。另一方面,要注意解决好上级与地方的关系,处理好领导人与先进模范的关系。上级,指的是中央;地方,指的是省、市(地)县(区)。在写法上应对中央有关文件、会议、指示及政策的记述尽量从简,交待清楚就行了,要始终重点突出当地党委在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以及各项决策活动、措施、做法。反映领导人的活动,应以县委主要领导人有影响的重大活动为主。先进模范、英雄人物或者有突出贡献的人,可选择其主要事迹写进有关章节,融为一体。

(七)要注意历史经验与教训的总结。我们在撰写地方党史时,要始终坚持两点论,写成绩也写失误,写胜利也写挫折,写经验也分析教训。但写失误要中肯,有分析。只有掌握好分寸,才能使党的历史既真实又可信,又能发挥资政育人的社会功能。

(八)地方党史语言要做到雅俗共赏。我们在编写《中共景东地方史(第一卷)》时,在语言运用上,严格按史著行文。史著的语言是平实的、概括性强、理性思维,不需要形象思维,但也不能干巴巴,要在质朴中显露文采。我们主张“雅”“俗”共赏,既有生动的、洗练的笔触,又要有较强的概括力和思想深度。融科学性、思想性、史料性和可读性于一体。

(九)关于编写地方党史的组织程序。首先是立项,县党史研究室要向县委写出立项报告,拟定编写领导小组成员,组成编写组。编写领导小组应由县委的主要领导负责牵头,这样有利于指导和协调编写工作。同时要组织一个较强的编写组,尽量挑选党性强,史德好,理论和文字功底较深,对本地党史比较熟悉的人员参加,必要时可聘请党校、方志系统的人员以及部分离退休人员参与。

其次是制定编纂方案。县委批准立项后,即由编写组编写方案,按章、节、目写出编写大纲。大纲完成后,应反复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对大纲进行修订。然后按章、节落实到撰稿人。撰稿人要根据编写大纲确定的原则,拟定出承担章、节的细纲,确定章、节所属的目,搞清楚在本章中要叙述的主要史实。细纲拟出后,可以组织一些熟悉情况的老同志和党史专家征求意见,修改审定,而后即可进行编写。

第三步,撰写初稿,广泛征求意见。编写大纲及章、节、目确定后,撰稿人可以按体例、进度等要求开始分头写作。各撰稿人可以先试写一章,然后集体讨论,看是否与制定的体例要求、大纲相符,以便及时修改。各章初稿写成后,首先要在编写组进行评议,取得共识,由作者进行修改。然后,由主编进行统稿,形成送审稿,送原县党委的主要领导、熟悉这一段历史的当事人、见证人征求意见。然后按类整理,送编写人员参考。

第四步,召开评审会议。县级党史本子要由市(地)党史部门主持评审会,评审会议要形成正式书面意见。

最后是终审和出版发行。地方党史送审稿经评审会议评审,提出修改意见后,县级党史部门要把原县党委主要领导人、当事人、见证人的意见一并进行讨论,正确的意见,修改时吸收,不正确的要解释,说明情况。同时把一些难点问题写成书面材料,并提出处理意见,附上确凿的史料,报县党委领导审定,待领导作出批示后,按批示意见最后修定,形成出版审定稿。这一稿是最后审定稿,再报县委审定批准。出版工作,有公开、内部两种办法。党史正本最好是公开出版。确定公开出版后,即可联系出版社申请书号,把审定稿交出版社出版。书出版后,可请示县委召开出版发行会议。

 

景东县委党史研究室颜仕勇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中国共产党普洱市委员会党史研究室 www.peds.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5007635号-1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行政中心2幢2楼 电话:0879-2135432 传真:0879-2122685
 
滇公网安备5308020200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