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洱党史 >> 史志业务 >> 正文  

提高党史工作者写作能力途径初探


来源:普洱党史 时间:2016/1/27 点击:27455

 颜仕勇

写作是党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史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不会写作或对写作不感兴趣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党史工作者。然而,有很多党史工作者都不善于写作,提起写作来就头痛,总觉得无从下手,无话可说,尽管绞尽脑汁,也是不尽人意。很多党史工作者对写作不感兴趣,这是党史写作水平提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这种反映,除了与本身的文化素质有关以外,主要还是写作的基础没有打好。那么,提高党史工作者写作能力有什么有效途径呢?

一、强化对写作能力重要性的认识

写作能力是由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及思维能力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写作能力的高低,能反映出一个党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讲,党史工作就是写的工作,如果没有一定的写作能力,是难以应对的。我们党史工作者面对的是党史正本、党史专题文章、党史大事记等的编写,要完成这些工作关键的一个字是“写”,如果你不会写、对写不感兴趣,你就不可能完成这些工作,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成绩。可见,提高党史工作者的写作能力是何等重要。例如,有些党史工作者,虽然从事党史工作几十年,但由于写作能力较差,致使党史成果寥寥无几,在党史著作中没名字,在党史刊物上没文章,在党史宣传中没声音,这难道不是一件憾事吗?也有一些党史工作者只要动笔写一点东西就得求人,或靠单位花钱请人代笔,既麻烦别人,自己又得不到提高。作为党史工作者,很有必要进行写作知识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更有必要提高对党史写作重要意义的认识,这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前提。

二、完善和创新教育培训方法

要想学好写作这门知识,提高党史写作能力,必须改善和创新教育培训方法。

(一)培养写作兴趣

不论工作或学习,只要你对其感兴趣,那就会做得比较出色。同理,如果你厌烦写作,害怕写作,怎能提高写作能力呢?实践中我们对感兴趣的或有意义的活动,能够通过表情和行动表达某些感受,如果把这种感受写出来,不就是很好的文章吗?所以,工作之余多组织党史工作者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或参加文联组织的活动,如采风、征文、演讲等,让党史工作者在活动中观察活动的场面和周围的环境等。之后将自己的感受写出来。我们还可以收看一些有益的电视节目或阅读一些资料,写出收获和体会,这样不仅增添了我们业余生活的乐趣,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寓教于乐的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写作的兴趣。

(二)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捕捉写作素材。例如,我们平时参与社会活动和参观历史旧址、历史遗迹、历史博物馆,以及采访历史事件的参与者、知情者、见证者,对中心人物和历史人物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个性性格进行观察和了解,这样就能写出比较生动的文章。如果只是通过命题写作,那么就感会到缺少写作兴趣,感到枯燥无味。只有认真观察事物和历史,了解事物和历史的发展规律,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写作时才能产生灵感,写出好的党史文章。

(三)启发想象力

一切创造性的活动都离不开想象。如果想象丰富,就会思维敏捷,动起笔来就如行云流水。如果缺乏想象力,动起笔来如挤牙膏,思维干涸,难以动人。

(四)训练写作技巧

写作技巧在写作活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训练写作技巧呢?一是深入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我们学习写作技巧,必须首先向生活学习。只有勤于观察生活,深入体验生活,才能使自己的写作技巧真正得到提高。二是广泛阅读,用心借鉴。即从古今中外的优秀文章中汲取营养。多读优秀的文章,在注意思想内容的同时,注意其写作技巧,看作者是运用哪些技巧来表现思想内容,实现写作意图的,并且分析作者写作手法的具体运用情况及其所取得的写作效果。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际进一步思考,看哪些手法可以“拿来”,经过改造为我所用。久而久之,自己的写作技巧,自然会有所提高。三是经常练笔。“读十篇不如做一篇”。多写才能熟,熟才能生巧,这是不可更易的规律。只有经常写,反复写,才能在作者身上固定下一个写作技巧的“概括化系统”,一个“自动化”的写作“行动方式”。

(五)养成自学习惯

我们党史工作者,工作时间培训的机会较少,主要的是靠自学为主,所以我们要养成自学的良好习惯,走自学成才之路。通过自学,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党史知识和社会知识,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更好地为我们党撰写“红色家谱”。

三、苦练写作基本功

写作,是党史工作者的基本功,也是衡量一个党史工作者能否胜任本职工作的重要条件。那么,党史工作者要具备哪些“基本功”呢?一是要有深邃的思想观点,贵在创新;二是要有广阔的视角,贵在灼见;三是要注重调查研究,贵在求是;四是善于分析综合,贵在升华;五是要有丰盈的储备,贵在积累。

那么,党史工作者如何把基本功打牢?答案是10个字:看问思辩抄,背记写改熬。

一是看。看是开阔视野、提高境界的重要途径。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为党史工作者更应该多读多看,自觉养成读书看报的良好习惯。无论政治、经济类书籍,还是党史、文化、艺术类书籍,无论是报纸上的文章,还是书刊杂志上的长篇大论,都要涉猎,否则,就很难把握上面的精神,就缺乏政治上的敏锐性。具体怎么看?我的体会:一是挑着看,二是“串”起来看,三是带着“问号”看,四是到现场去“看”。

二是问。俗话说“学问学问,学贵在问”。多问必定多获,多获肯定多益。要树立“不耻下问”的精神,有敢问路在何方的勇气,不怕“露底”、“掉价”、“矮人三分”。作为党史工作者,写大事记也好,写党史专题也好,搞调查研究也罢,都应该多问,多了解情况,对不明白、拿不准的东西,要有刨根问底的精神,把问题弄清楚、搞明白,变一问“三不知”为知“始、中、终”。

三是思。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我觉得,在思的问题上要做到三个善于:一是善于逆向思维,二是善于纵深思维,三是善于多向思考和辐射性思考。总之一句话,思是没有止境的。俗话说“心有灵犀一点通”。对党史工作者来说能够达到“心有灵犀”是“思”的一种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需要经过艰苦的修炼,否则,难成“正果”。何时才会“悟”出写作技巧?功到自然成,所谓“六十余年妄学诗,工夫深处独心知。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

四是辩。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在与人讨论中形成思想,在寂寞中写作。”这句话道出了“辩”的重要性。“辩”至少有两层含义:一要多“侃”。“侃”能阐名自己的观点,求得别人帮助。你“侃”的时候,别人可以挑剔,也可以引伸,相互启发,吸取营养,形成自己的观点。二是勤抬“杠”,常有“抬杠学艺”的说法,对拿不准的,先立起个把子来,来点“引火烧身”,在激烈的语言碰撞中产生“火花”,从而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只要长期坚持这样做,就能才思敏捷,出口成章。

五是抄。眼过千遍,不如手抄一遍。抄能抄出灵感,抄出境界,抄出才气来。抄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积累性摘抄。抄不能图省事,把文章剪下来,贴到剪报本上就行了。对好的文章,好的题目,好的句子,好的词语,应动笔抄一抄为妙。另一种是融会贯通地抄。这是高层次地抄,抄“意”而不抄字,要做到源于原稿,而高于原稿。就是通过大脑加工提炼,抄到别人“找不到出处”的程度。由此可见,抄并不是原封不动地抄,而是一个提炼、升华的过程。

六是背。“背熟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诌”。可以说,背是成才的阶梯。特别是对于语言相对贫乏的党史工作者,更需要认真背。不注意“背”的人,大脑就会空洞无物,写起党史材料来就会“辞不达意,言不称物”,感到捉襟见肘。背得多,大脑就聪灵,知识就丰富,运用起来就自如,表达起来就生动,下笔就好像有神助。

七是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想真正学到东西,就要身不离笔和本,做到随时捕捉,随时记录,久而久之,积少成多,必有裨益。此外,还要经常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工作中去访谈、去发现,及时记载生活中的语言。究竟怎么记?前人已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表率。马克思为写《资本论》,整天泡在图书馆里,写下了100多本读书笔记。鲁迅先生兜里装个小本本,名字叫《忽然听到》、《忽然想到》,随想随听随记。时间长了,小本本就成了积累零金碎玉的“百宝箱”。著名作家老舍告诫我们:“要打好基础,第一步就要学会‘记’,每天记一件事。”

八是写。首先,要敢于写。万事开头难,敢写就不难。  其次,要不停地写,“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笔常握在手”,停笔时间一长就会觉得生疏。再就是要逼着自己写,“不压不出油,不逼不出货”,稿子多是逼出来的,压出来的。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2002年调入县党史部门,至2016年已从事党史工作14年。14年来,我都是逼着自己写,压着自己写,主编党史著作和部门志共11部,400万余字;撰写党史专题文章44篇,30余万字;党史信息200余条和党史论文20余篇;参与编写党史著作和其他书籍8部,300万余字。这些成果,就是逼出来的,压出来的。

九是改。改是写作的重要一环。有人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话有道理。鲁迅先生也曾经说过:“文章不厌千遍改,写好了至少改五遍。”所谓改,我认为无非两个方面:一是自己改,二是请别人改。在改方面,我国古代许多著名作家有不少名句佳语,如:“语不惊人死不休”、“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作为党史工作者,更应该重视党史文章的修改,养成认真修改文章的好习惯。

十是熬。“学海无涯苦作舟”。熬是前面9个字的前提。没有熬作基础,也就没有前边的9个字:看问思辩抄和背记写改。古代很多有成就的人,都是“苦熬派”的代表,都很严肃地对待自己的生命,尽量多工作,多学习,不肯虚度年华。如唐代诗人贾岛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流泪”、“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都是他苦“熬”的真实写照。写作是苦差事,写党史文章更是苦差事,没有“熬”的精神是难以完成党史工作任务的。我在党史部门能编写几部书,可以说是“熬”出来的。几十年来,我加过多少次班,花了多少个休息日,已经数不清了。

四、在综合和结合上下功夫

“综合”和“结合”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也是党史工作者应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那么,如何提高文章写作的综合和结合能力呢?答案是:必须达到“三个融会”,实现“五个结合”。

(一)达到“三个融会”,提高写作综合功力

1.意图与谋篇的融会。文字材料是概括、表述、传达领导意图的重要工具。以领导意图为“基调”,是其区别于其他文章的基本特征。文艺作品可以“百花齐放”,科学论文可以“百家争鸣”,而我们撰写党史材料则不能离开领导意图和历史事实另辟溪径。如果我们在动笔起草之前,吃不透领导意图,即使结构安排得再好,党史资料选择得再精,也等于抓了“目”,丢了“纲”。因此,最先必须解决的就是准确领会领导意图的问题。而要做到这一点,一要多听多记,了解领导意图。二要归纳综合,深化领导意图。具体地说,就是要以领导意图为统帅进行谋篇布局,使全文贯穿,体现领导意图,从而使二者融会贯通,形成一体。

2.主旨与表达的融合。主旨是文稿的核心、灵魂和统帅。它是遵循领导者的基本意图,从占有丰富的客观实际党史资料中提炼出来的。其结构安排、材料取舍、语言表述必须全面、深刻、准确地表达主旨。文稿主旨与文字表述的关系是前者统帅后者,后者阐明前者;在文字表述的全过程中,按照既定的谋篇布局,不论是用逐次展开的并列式、层次深入的递进式、轻重分明的主次式和顺理成章的自然式中的任何一种方式去写,都要用明确的主线,清晰的脉络,正确的论点,有用的党史资料,以及精确、简洁的语言来综合情况,提炼观点,揭示问题,提出见解,以便全面、准确、深刻地阐发主旨,表达主旨。围绕这个目的,文字该长则长,该短则短,该详则详,该略则略,从而使主旨与表述相得益彰。

3.观点与党史资料的融会贯通。观点是文章的灵魂,党史资料是文章的血肉。在一份重要的综合性很强的资政文稿里,往往有总观点、分观点,有大观点、小观点。而这些观点都需要党史资料作为论据来支撑。没有党史资料支撑的观点无异于空中楼阁,而没有观点统帅的党史资料无易于现象罗列。所以,文稿写作必须做到观点与党史资料相统一。只有观点与党史资料融会一气,才能使抽象与具体相统一,整体与个体相统一,使整篇文稿既有灵魂,又有血肉,立得起,站得住,用得上。

(二)实现“五个结合”,体现实事求是精神

1.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大多数人并未很好地解决“结合”问题。因为一方面要认真学习理论知识,一方面要细心研究所要写作的文稿在具体内容上需要掌握的客观实际。学理论要下功夫,了解实际也要下功夫。只有在这两方面下足了功夫,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一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思索,才能找到二者的结合点,达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和统一。如果动笔前不知道要受什么理论观点来指导,对所要阐述、论证的工作实际心中茫然,那就根本谈不上什么结合。

2.上情与下情相结合。党史公文写作如同领导决策一样,必须吃透“上情”,明了“下情”,并善于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吃透“上情”不仅要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宏观的总体布局,以及上级文件的精神实质、具体内容,而且要研究它的客观依据和所反映的事物的发展方向。明了“下情”,就是对工作对象、工作环境和各种相关情况有一个深入细致的了解。在吃透“上情”的基础上,对“下情”了解越充分,越接近实际,就越容易找到“上情”与“下情”的结合点,使内容针对实际,意见切合下情,从而提高写作的成功率。

3.外地经验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在党史公文写作上,我们在解决“上情”与“下情”结合的过程中,也常常会参考和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特别是新鲜经验。但各地、各部门、各单位都有自己的实际,这种参考和借鉴,必须顾及自身实际,找准外地经验与自身实际的最佳结合点,取其对我有用部分,消化吸收。

4.历史经验与现时实际相结合。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传统文明的古国,各个领域都有着非常丰富的历史经验和优秀遗产。它们对于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仍然有着借鉴的价值。反映在党史工作上,一个善于学习思考的党史工作者,也要进行这种古为今用的借鉴。但这种借鉴,必须从工作实际出发,实现历史经验与现时实际的结合。

5.内容与对象相结合。党史公文贵在有针对性,有个性特点。以写党史宣传讲话稿为例,讲稿内容针对不同对象应有所区别,如在青年人会上讲党史,就要针对青年人的特点;在老年人会上讲党史,就要针对老年人的特点。即使是开幕词、闭幕词、祝词之类的文稿,也要找准内容与对象的有机结合点,写出特色,写出水平。 

当然,提高党史工作者写作能力的途径远不止这些,本文只是抛砖引玉罢了。但是,我们只要把握以上途径并认真践行,我们的党史写作能力就会有所提高。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中国共产党普洱市委员会党史研究室 www.peds.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5007635号-1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行政中心2幢2楼 电话:0879-2135432 传真:0879-2122685
您是第49412174位访客
 
滇公网安备5308020200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