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洱党史 >> 专题资料 >> 正文  

体现滇南党的建军路线的三件大事


来源:普洱党史 时间:2008/4/23 点击:24368

廖必均

在滇南武装斗争中,党的建军路线可以用三件大事来说明。这三件大事是:滇南党发动武装斗争的长期工作基础,元江朋程建军,建立与扩大反蒋民族统一战线。分述如下:

一、滇南党发动武装斗争的长期工作基础

大革命时期的中后期,全省及滇南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1930年5月至1938年7月,8年多时间内滇南已无党组织的活动,革命形势沉寂。抗日战争开始,上级党从外地派了几个党员到个旧、建水、石屏一带活动。驻建水的滇军“二路军指挥部”所属部队中的党的秘密组织也开展了活动。他们正确理解、积极贯彻党中央“积蓄力量,隐蔽精干”的方针,高有搞消极隐蔽。而是积极宣传抗日救亡道理,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学生青年及工农群众,占领中学阵地,积极培养干部,慎重个别地发展党员,到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全区(即现在红河地区)已发展党员三、四十名(仅建水一县即11人),质量很高,他们以后即成为恢复重建滇南党组织的骨干。抗日战争胜利后到1948年7月朋程建军前近三年时间,党组织进入蓬勃发展。党组织掌握了8所中学,对青年知识分子进行教育培养,在此基础上积极发展了较多的党员,民青成员。党员人数已达三、四百人,并完成了全区大多数县党组织的恢复重建,大多数县建立了县委或县工委。建水县还建立了5个区委,15个支部,石屏县建立了2个区委,10个支部。按党中央、省工委的指示,要在蒋管区积极发动“反三征”群众斗争。发动反蒋武装斗争,配合正面战场作战,在国民党后院点火。为此,滇南党组织派大批党员、民青干部深入到农村、工矿、乡镇去开辟工作据点,实行党的工作重心由中小城市向农村工矿发展。这批党员成为建党、组织发动群众、开展统战工作,准备发动武装斗争的骨干。从朋程建军到滇南解放(即1948年7月—1950年3月)党组织有了更大发展,全区已有党员1936名,成为8000人民武装和11个县的党政骨干。

从抗日战争开始到反蒋自卫战争中朋程建军以前,党掌握的中学校已增至建民、宝秀、个中、云锡中学,新街红河中学、建水惠民中学迤萨边疆师范、蒙自县中等8所。党可部分掌握的有临中、石师、蒙自省中、建水商校等4所。党已开辟农村、小学、工矿、乡镇、公所等基层工作据点100多个。星罗棋布,遍及全区各重点县。参加“兄弟会”、“姐妹会”、“农会”、“翻身会”、“暗民兵”等有组织的群众达到4000多人。各据点党组织以“反在征”为中心,联系当群众切身利益,发动群众,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法、半合法的斗争。

建军前党组织派党员、民青成员打入的敌乡镇公所有10多个。其中有6个掌握了政权及武装(即元江撮科乡、青龙镇、裕太乡、石屏宝秀镇、建水相会镇、金平冷泉乡)。经过党的长期工作,建立了党直接掌握的秘密武装斗争据点10多个(上述六乡镇外还有元江命利乡、建水冷水沟、石屏大桥、建水江外新街、个旧老厂厂警队等处)共已掌握500余人枪。

以上长期艰苦深入工作,奠定好了发动武装斗争的坚实基础。人民军队的建立,是滇南党长期工作开花结果的体现。所谓“招兵买马”、“一轰而起”的论调是与历史事实不相符的。

二、滇南党组织在无江朋程建军

建军之前,我们曾经历了几次武装斗争的尝试。一次是刘宝煊在“李闻惨案”之后(约系1946年8、9月间)为了准备武装斗争,秘密潜回建水,组织了四、五十人枪,去找民变武装白小七部(约2、300人枪),欲在说服他进行反蒋武装斗争中改造这部分武装。因自己的武装太小,控制不了局面,白小七不听指挥,不接受领导而告终。另一次是1947年8月,建水县党组织负责人廖必均曾调集了几个党员骨干,去做建水岔科乡民变武装王庭珠部的争取改造工作。先行人员刚进入,还来不及了解、掌握情况,王即贸然发动了围攻“长田联保办事处”的战斗,攻了3天3夜攻不下,他又不听劝阻,不肯撤围上山保存力量,被国民党二十六军联合反劝乡丁武装三面进剿而击溃。我工作人员被迫撤出。以上事件的经验教训归结到一点,必须按党中央和省工委的指示要求,独立自主地建立党直接领导的武装并依*这支武装的发展壮大,才能打开局面,左右形势。因此滇南工委建军的指导思想是:

一、按省工委指示第一目标在滇南建立500~1000左右形势,控制局面,团结争取一切可以团结争取的地方实力派。孤立、分化瓦解、各个击破地方反动势力。在进行反蒋武装斗争中改造争取过来的非党武装。

1948年2月至5月,省工委派人争取元江开明进步、崇拜张冲的命利乡哈尼族头人李和才(拥有500人枪)。在他的掩护支持下,省工委派余卫民、方仲伯、唐登岷、廖必均等在该乡小析木村开办了军政干部训练班,由昆明滇南输送干部70多人,训练了两三个月,为在元江建军作了干部准备。

1948年3、4月间,国民党二七八团进驻元江撮科乡,意图镇压敲榨与我党有联系的撮科土司刘士纯(傣族党员范嘉乐的舅父,掌握近百人枪)。滇南工委负责人张华俊与范嘉乐(能掌握10多人枪),联合了刘士纯部袭击敌驻军,打死打伤37人,举行的撮科起义。敌军大肆报复抢掠,烧了刘士纯范嘉匀的家园后撤出无江。范嘉乐部拉出来独立活动,民命利训练班转移过来的干部组合成50余人(枪不到一半)的“基干队”。开辟了大小哨,路通铺,朋程等工作基地,成为我军在元江建军的先声。

1948年5月至7月中旬,滇南工委领导成员张华俊,唐登岷、廖必均、方仲伯及军事负责人余卫民,王文华、范嘉乐、彭光等集中于元江朋程地区,并从滇南元江、石屏、建水各县秘密武装斗争据点调集了党所掌握的八股武装力量约150人枪进入朋程集中,组建滇南第一支人民武装“云南人民自卫军”。建军前传达了省工委的指示要求,讨论了建制方案,研究了干部配备,接转了党、民青组织关系。决定建立全地区性主力支队,下设三个中队,同时建立元江地方性的独立的主力中队。当时因部队小,未搭支队部架子,由滇南工委代部队党委。主力支队军事指挥余卫民担任(当时还不是党员,1949年初才由省工委批准重新入党),军事参谋由彭光担任,党的组织工作由廖必均负责,政治工作由唐登岷负责,统战工作由方仲伯负责。滇南工委委员刘宝煊按省工委指示暂隐蔽于元江,待部队壮大后接到部队,负责军事指挥。元江地方独立中队军事指挥为王文华,党的领导工作由范嘉乐负责。1948年7月25日举行了建军大会,宣布了番号编制及干部任命,一支崭新的人民军队诞生了。

部队的组成成分如下:

部队8个军政领导干部(张华俊、唐登岷、廖必均方仲伯、余卫民、王文华、范嘉乐、彭光)中7个是党员。大革命时期入党者3人,抗日战争时期入党者4人。8人中有2人在延安抗大学习过,8人中有5人是西南联大、云大学生,8人中有作战经验者3人。

部队中层干部8个中队长、指导员合是党员,另外24人分队长、政治战士大多数是党员,少数是民青成员。部队建设一开始把“党的支部建在连上”,即中队设有党支部或党小组。

部队的组成来源:

一、领导成员8人(滇南工委4人,军事指挥员4人)。

二、“基干队”50多人,20多支枪,由撮科起义范嘉乐部20多人枪,命利军到此为止训练班30多个干部组成。

三、由石屏县委从农村据点先后分三批调入的党员带队,翻身会员组成的武装人员50多人枪。第一批由党员张亚民、陆文侯带入的22人枪。第二批由党员余时俊、黎雄带入的20人枪。第三批由朱江带入的5人枪。

四、由建水县委调集由党员王朝明从冷水沟带入的18人枪党员杨炳忠带入的建水江外新街暴动失败而保存下来的第一批11人,第二批19人,合坟50多人,近20多支枪。

以上四个组成部分合计约150余人枪。元江西北部党员方金城带的四、五下人枪,及元南党掌握的部分武装另有任务,未参加建军。这150人中党员约40名,占1/4弱,民青及进步知识分子约30名,占1/5;农会、“兄弟会”、“翻身会”成员约80人,占一半以上,其中女同志近20名。

这支部队是滇南党长期工作的心血结晶。是党组织发动群众。开展“反三征”斗争的开花结果。成分高度纯洁,没有一个游杂分子,政治素质较高,建军后半年中,不断作战胜利,以此150人为基干的这支队伍已发展成为1000余人枪的主力,建成“云南人民自卫军”第一、第二两个支队,达以了首工委要求的第一目标。各县委也按此模式建立了自己的武装。滇南党组织依托这支武装,不遗余力地发展壮大这支武装,而打开了斗争局面。

滇南党组织结合自己的实际,努力贯彻执行了党中央正确的建军路线,实现了省工委的要求。

三、建立与扩大反蒋民族统一战线

滇南地区属于边疆农村的多民族地区。在个旧锡矿则还有一个10多万人的工人阶级和一定数量的民族资产阶级,江外有众多的土司头人。从龙云、卢汉到内地乡镇长,边疆土司头人,以及民族上层都属于人民的一面,与贫苦工农群众存在着阶级矛盾,但也有与蒋介石统治集团有利害冲突的一面。随着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加紧内战,加紧实行卖国专制政策,加紧对地方势力的压榨,消弱,兼并,这种矛盾日益加剧。建立与扩大爱国民族民主反蒋统一战线问题的实质是如何团结争取地方实力派。云南的绝大多数统战对象都拥有武装,是“带枪的统一战线”(个旧“厂老板”也有枪)。我党要做统战工作必须涉及如何对待他们的武装问题。是联合争取收编改造,是中立,还是加以排斥打击消灭?必须做出正确的决策。我党要在众多地方实力派武装林立的缝隙中建立自己的武装,若不采取正确的政策策略,我们将寸步难行,难以建立和发展。只有采取了正确的政策策略,建立与扩大了反蒋统一战线,才能掩护党的建设,开辟群众工作的据点及发动武装斗争。各大大小小地方实力派,在反蒋自卫战争时期不是铁板一块,他们依据与蒋介石集团利害冲突关系的发展变化,全国敌我斗争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党对他们教育影响的程度而呈面左、右状态,并不断分化变位。*拢我党找出路的,持中立状态的人日益增多,与我坚决为敌的只是极少数。地方实力派的向背在敌我力量对比的天平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建立与扩大反蒋统一战线是至关重要十分迫切的战略任务。

党中央毛主席从抗日战争起即为我党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打击消灭反动势力的正确政策,制定了团结争取一切可以团结争取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孤立反动集团,集中力量,加以消灭的政策及对反动势也要利用矛盾,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为此党中央一直在做龙云、卢汉滇军等地方实力派的争取工作。

毛主席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讲到两种对立的策略。一种是扩大爱国民族统一战线,招收广大人马,孤立与围歼敌人的策略。这是马列主义的策略;另一咱是关门主义,领先自己单枪匹马,到处树敌硬拼的策略(要求革命队伍“纯粹了又纯粹”革命道路“笔直了又笔直”)。这种策略是孤家寡人的策略,马列主义为之掌嘴,敌人为之喝估的策略。这种关门主义的策略“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把“千千万万”、“浩浩荡荡”都赶到敌人一边去,帮助敌人壮大,自己孤立自己,这是对于统战工作中的“左”倾关门主义深刻有力的批判。

面对滇南各族各界爱国反蒋人士及其武装,我们执行了党中央正确的政策和策略,按他们不同的政治态度加以区别对待,凡愿接受我党领导,愿意参加反蒋者开门欢迎,来者不拒,多多益善。在联合他们一道进行反蒋武装斗争中教育改造他们的部队,团结教育改造他们要人,站到人民一边来。对一时争取不过来持观望态度者,加以中立。对极少数亲艾的地方反动势力则逐个加以武力消灭。建军后首先消灭国民党中央立法委员、省党部执行委员杨家麟的堂兄洼垤大恶霸杨怀麟部(四、五十人枪),及1949年1月我军攻占墨江县城,消灭“元墨剿匪大队长”张纯学部500余人枪便是突出的例证。对投*我军的非党统战武装,则按条件时机的成熟状况分步加以改造,用不流血的和平方式达到消灭封建私人武装,壮大人民武装的目的。化敌为友,化友为我。最大限度的增大了革命的助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革命阻力,一切服从于集中力量消灭蒋介石反动武力的总战略目标,从而大大地加快了我党我军取得反蒋武装斗争节节胜利的发展过程。

滇南党组织通过个旧“曙光日报社董事会”、“锡矿合作社”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发展他们组成“拥政会”(拥护新民主主义政治);通过“建民中学校董会”,“建水县”发展到“齐心会”、“丹心社”、“九人团”,团结教育争取了云南知名的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缪云台、黄美云、马亦眉、邵连义、苏辛农等,争取了建水12个乡镇长中的11个。石屏争取了7个乡镇长,1个护路大队长。我党又派民族党员干部回乡争取了哈尼族头人、父母兄弟亲属的争取工作。在元江成功地争取了哈尼族头人李和才(摇篮有500余人枪),撮科土司刘士纯(100多人枪),青龙镇长吴澈(100多人枪),大羊街乡乡长高朝良、猪街镇镇长高升富等。争取了解江外纳更土司龙志伊部及搞吾土司。全地区争取了大批统战人物带着上千人枪投*我们,共同反蒋。建军后8个多月,以我主力“云南人民自卫军”一、二支队进一步发展壮大,元江、石屏等县委组织了自己的武装为基础,收编了千余人的统战武装,共发展为7个支队,3000余人枪,会师于因远坝,奉命整编为“云南人民讨蒋自卫军第二纵队”,刘宝煊出任纵队司令员。此时滇南反蒋武装斗争已成燎原之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二纵队”第四、第七两支队为“建立车、佛、南根据地”进军江城县城时,发生了分裂事件:1个党员副支队长支持10个非党正副支队长、大队长上青凉山“喝鸡血酒拜把”,反对到车、佛、南建立根据地,攻击纵队部领导,欲摆脱我党领导,另打革命旗号,各拉各的武装到元江、建水、石屏、新平去“打游击”,发展封建私人武装势力的分裂事件。经我两个支队党组织深入发动指战员,开展反分裂斗争,劝说他们悬崖勒马,将部队拉回到纵队部主力一支队驻地墨江龙潭(少数武装已离队),在纵队党委领导下,全军上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分裂斗争,教育了广大指战员,闹分裂的11人在大小会议上纷纷作了检讨。那位党员副支队长受到留党查看的处分。指战员提高了革命觉悟,对统战武装的团结改造工作前进了一大步。1949年4月间,大部队进入思普后,党又领导开展了以诉甘教育为中心的“三整两建学习和“献枪运动”,圆满私枪归公地问题,从根本上提高了战士的阶级觉悟,使他们的立场思想感情发生了根本转变,由为私人老板扛枪,感恩于私人老板的雇佣关系变为为革命,为人民翻身求解放而扛枪,指战员是同志式平等关系,感恩于共产党,达到了“人换思想枪换肩”的目的,彻底完成了对于这一部分封建私人武装的教育改造工作。全军指战员在滇南战役中,在滇南、思普地区阻匪迎军、追歼残匪、扫平叛乱的战斗中,胜利地完成了党所交给的一切战略任务,不愧为一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军队。那些要求革命队伍“纯粹了又纯粹”的关门主义政策,是与党中央的政治纳领相左的。一切诬陷不实之词应予彻底推翻!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中国共产党普洱市委员会党史研究室 www.peds.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5007635号-1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行政中心2幢2楼 电话:0879-2135432 传真:0879-2122685
 
滇公网安备5308020200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