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洱党史 >> 专题资料 >> 正文  

思普区的军报和党报


来源:普洱党史 时间:2008/4/23 点击:15827

从在滇南打洼垤之战到思普边疆燃起武装斗争的熊熊烈火,在党组织领导下,一批革命觉悟高、责任心强的党员、民青知识青年和归国华侨党员知识分子,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断进取的精神,在祖国西南边疆的自卫军和革

命根据地,高举革命旗识,办起了党的新闻事业,发挥了宣传、动员、组织的重要作用。

从《捷报》到《思普人民报》

1948年夏,云南地下党在元江山区朋程建立滇南的第一支人民武装,云南人民自卫军刚建立,省工委就派熟悉业务的李仲刚(王启文)同志带了一部电台来到部队所在地。电台负责部队与省工委之间的密码联络,也可以收录新华社的明码电讯。李仲刚同志是位老报务员,他戴上耳机一面听电码就可以笔录成文字。那时没有印刷设备,这些电讯稿只能在少数人中传阅,供领导同志在部队进行政治教育时使用。

不久,部队在行军作战中有了自己的第一张油印小报----《捷报》。这是政治部的戈里、冯方等同志凭了背包里的一块半截小钢板和洼垤战斗中缴获的旧式留声机上的钢针刻印出来的。第一期《捷报》报道的是自卫军建立后的第一次战斗,奇袭元江洼垤镇,缴获机枪两挺、步枪40多支的胜利消息。这大概也是小报被命名为《捷报》的来源。有名的猪街伏击战也在《捷报》上作了报道。那都是在战斗的间隙里,在膝盖上编写、在木板上刮印的。

1949年初,自卫军各支队在元江因远坝会师,并成立了二纵队。政治部正式出版了《消息》三日刊,以刊登电讯为主,也发表一些部队消息,张敬(叶仲英)任主编。从此,大家就有条件连续地读到新华社电讯了。记得3月下旬毛主席党中央从西柏坡进驻北京(当时纵队部在墨江龙潭),4月下旬解放军百万雄师渡长江(当时纵队部在宁洱县城),《消息报》都及时发表了电讯。报纸发行出去,军民一片欢腾,并立即举行了群众性的庆祝集会。

部队进入宁洱后,生活较为安定,物资供应也稍有保证。报社除定期出版《消息报》外,还开始编印油印小册子。报社有了编辑组、缮印组和装订组,还有个经理部。这年"七一"前夕,毛泽东发表的名著《论人民民主专政》,当时党中

央号召全党学习的列宁的文章《论布尔什维克成功的基本条件》都是由电台全文收录后印成小册子,供全区党政军干部、指战员学习的。

党的声音 人民的喉舌

1949年7月,中共思普地委成立。地委的机关报《思普人民报》在《消息报》的基础上,于8月8日诞生了。报纸由地委宣传部领导,地委书记张华俊亲自撰写了发刊词。主编初期是丁怡(周锦荪),后期是王郛生。《思普人民报》和

《消息报》一样,还只是一份手刻油印报纸,用的是薄薄的贡川纸,3日一刊,每期五版,相当于两张半贡川纸,约容纳一万字。从第21期起,改为双日刊,每期五版,如遇重大新闻发增刊,出到六至八版。报纸的对象主要是部队和地方工作同志。当时敌人封锁,在游击根据地看不到别的报纸。报社制定了对工人、农民、学生订阅报纸实行优待的办法,工农群众和城镇居民也有不少出钱订阅《思普人民报》的。随着刻印技术提高,发行数逐步增加到1400份,发行范围扩大到7个县,包括今天的西双版纳、临沧等地,还有少量发行到滇南和滇中地区。

在发刊词里,地委为报纸规定的任务是:在理论上、政治上、思想上指导思普革命运动,报道和反映群众生活和群众斗争。办报方针是:加强党与群众的联系,服务工农兵,使理论与实际结合。《思普人民报》是体现了这一任务与方针的。

报纸每期以三分之一的版面刊登新华社电讯稿摘要。报纸创刊不久,湖南省宣告解放,接着,解放军野战部队就向西南进军了。更为振奋人心的是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报纸篇幅有限,容纳不了那样多的内容,就把政协文件汇编成册,书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单独发行供全区党政机关干部和部队指战员学习。建国大典前夜,编辑部根据新华社电讯,制出一面完全合格的五星红旗图样,九支队被服厂立即赶制。第二天,五星红旗便在宁洱红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会上冉冉升起。所有这些重大消息,有的是用套红标题在报纸上头条发表,有的还印成号外连夜散发,让全区军民更早地共享胜利喜悦。

根据报纸的党性和地方性原则,报纸用较多篇幅报道地区性的消息。当时思曾根据地的中心任务是“广泛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发动人民的游击战争,造成农村包围城市,最后配合解放大军解放全云南”。报纸紧紧围绕这一中心,把武装斗争列在首位进行宣传。《思普人民报》创刊不久,就报道了自卫军二纵队正式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第九支队及各县掀起参军热潮的消息。当时的思普地区,敌人正规军虽已撤去,当地开明和进步人士虽己欢迎和支持共产党和边纵,但还有张孟希、李润芝、李希哲、梁星楼、石炳磷等豪绅恶霸为首的大小地霸势力,多年盘踞思普,欺压人民,为非作恶。当时又在国民党和地方特务的指使和支持下,公开或隐蔽地与人民为敌,制造武装叛乱,杀害我革命同志。我军主力部队42团、43团和各县武工队、民工团,活跃在哀牢山区和无量山区、把边江畔和澜沧江畔,发动群众,组织民兵,进行清匪反霸和剿匪平叛,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当号称“思普一霸”的张孟希及其弟张达希被镇压的消息发表后,广大军民纷纷来信支持人民政府的坚决措施。

1949年7月底,九支队41团在余卫民、袁用之带领下挺进滇中,并参加了昆明保卫战,以二支队的番号与边纵一、三支队胜利会师。报社派了记者苏守义背上背包随军采访。报纸多次报道了他们战斗和胜利的消息。有一篇描写昆明会师的长篇通讯,标题是《拓东运动场上人山人海 秧歌扭过正义路 队列通过金马坊》。记下了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场面。后来,41团配合野战军追歼残敌,又回到思普地区,报纸以大家熟悉《满三娘劳军》的的歌词“打赢格战,回来格啦,洋洋得意回来啦”为标题,热烈欢迎自已的子弟兵凯旋归来。

报纸也大量报道了根据地建立人民政权和多种群众组织,开展减租减息和生产支前的斗争。诸如各族人民当家作主,民主选村长,制止不法地主逃避减租减息,人民政府修桥补路,发展交通,保护发展私营工商业和手工业,磨黑等几个盐井恢复发展生产,农民变工互助生产救灾大闹春耕,以至儿童团帮助军属砍柴挑水等消息,都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有篇通讯写妇女们拥军支前,用了这样一组小标题:“公鸡啼,天刚亮,纺织车儿摇又摇”,“丈夫上前线,妇女学犁田”,“一面做活,一面放哨”,“妇女手中线,战士身上衣”。根据地妇女翻身解放后的喜悦心情和军爱民、民拥军的动人情景,跃然纸上。

《思普人民报》注意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报道边疆各族人民拥护党的领导,热爱自己的子弟兵,加强民族团结,共同对敌的事迹。《军民合作笑哈哈,彝族团结是一家》。佤族人民奋起保卫沧源,西双版纳傣族人民牵了大象来劳军,墨江哈尼族人民配合野战军追歼残敌等等,都在报纸的重要位置上作了反映。

报纸注意报道党的干部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作风。有一篇通讯《县长在哪里?》,报道一位人民县长带领民工团去县上任职,当地群众上街迎接,就是看不到县长,原来县长已经深入到群众中去开展工作了。在艰苦残酷的武装斗争中,有一些同志为革命、为人民献出了生命。如在部队战斗中牺牲的起铁、艾文俊、等英雄,思六、景谷叛乱中遇害的杨慧、吴鲁(刘昆府)、肖源、许志、黎平、方明等烈士,报纸都作了报道,并发了悼念文章。记得悼念许志烈士的文章题为《大尖刀,你永远刺在敌人心脏上!》(许志同志的外号就是“大尖刀”)。景谷叛乱后,报纸曾发表社论,歌颂了烈士英勇的献身精神,号召全区军民踏着烈士的血迹奋勇前进。

报纸的群众性,还反映在注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报纸出了《团结》专版,对干部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出了《财经》专版,宣传党的财经政策,交流财经工作的经验;出了《人民文艺》副刊,刊登了根据地人民自己创作的花灯剧、快板、新诗、小调、歌曲,反映了各族人民的精神风貌。《满三娘劳军》、《自卫军进行曲》、《根据地呀好地方》、《百万雄师下江南》等歌曲,通过报纸刊登和民工团演唱,在全区广为流传。

《思普人民报》百期纪念时,读者给报社送来的锦旗中有一面就写着“人民喉舌”四个字,说明报纸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反映群众的斗争生活,符合群众的愿望,表达了群众的心声。

全党办报 群众办报

《思普人民报》在办报人员缺乏经验,物质条件极其简陋的条件下,能办出成绩,根本原因是遵循了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地委对这份报纸十分重视,把党报看成动员群众和联系群众的重要工具。因此,每当地委工作上作出新的决策,都要报社负责人参加并研究如何进行宣传。地区党政军主要负责同志张华俊、袁用之、唐登岷、刘宝煊、方仲伯、余卫民等,都为报纸写过稿,并经常对办报作出指示。报纸的重要稿件都经地委负责同志审阅。地委宣传部还多次发出通知,要求每个党员都要读党报和宣传党报,为党报写稿。

报纸稿件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在报纸周围形成的广大通讯员网。这是群众办报的生动体现。有广大通讯员的支持,报社就能耳目灵通,报道及时。队伍报到哪里,就有哪里的消息,工作开展到哪里,哪里就有群众的回音。为了建立这样的通讯员网,地委宣传部在报纸创刊之初就发出通知,指定各团政治处宣教股长、政工队长、民运股长、连队指导员、各县县委和人民政府的领导同志以及各武工队、民工团负责人为报纸通讯员。他们或则亲自写稿,或则帮助报社发展通讯员。因此,通讯员能遍布三个主力团、三个整训总队和根据地十七个县,既有领导干部,也有一般干部和工农群众。他们把支持办好报纸看作自己应尽的义务,许多同志为这张报纸倾注了自己的心血与热忱。那时交通不便,又没有电报电话,甚至也没有邮政。部队指挥员和地方领导同志来普洱开会或请示报告工作,往往就来报社谈谈情况,有时随手打开挎着的“红星包”,掏出一扎通讯员托他们带来的稿件。编辑部每天可以收到的稿件少则五、六件,多则二、三十件。这些稿件有用贡川纸、棉纸、红绿纸写的,有用缴获的表册纸翻过来在背面写的。当时找个信封也不容易,稿件大部份是叠成长条豆腐块托人捎来的。有的通讯员在行军途中和战斗间隙写稿,甚至负伤养病时也写稿。稿件有长有短,报道有详有略,文字有好有差,有的整篇可用,有的可以摘作综合报道,真是一篇稿件一片心。须知当时是根本谈不上稿费的,稿件发表也未必署名,写稿全凭对党的事业的忠诚与对党的真诚关切。广大军民的这种无条件支持,深深感动和激励着报社的同志。

为了建立和巩固宝贵的通讯员网,编辑部有专人负责通讯联络,尽量做到每件来稿都有回音。对工农通讯员的稿件,不仅要帮助分析,指出要怎样修改,还帮改正错别字,寄回给本人。并经常通过总结、评比,表扬优秀通讯员,先后受到表扬奖励的累计不下百人。1949年第二次评比出8名“飞机通讯员”,其中有4名即杨东诚(墨江县县长)、陈江(墨江县副县长)、毛岗(镇沅县武功队副队长)、邹建民(镇越县县长)是县一级干部。报纸百期纪念时,报社庆功,同时为通讯员庆功。报上以“贺功”专栏表扬一批优秀通讯员,又以“吊功臣”专栏沉痛悼念英勇牺牲的几位通讯员。

报纸在群众中,群众爱护自己的报纸。通讯员们曾反映了许多订报、传报、读报的生动故事。识字的群众争着看报,不识字的要求工作同志读报给听。一些地方的农会、妇女会、儿童团凑钱集体订报。大家反映,看了报纸,解放大军打到哪里都清楚了,毛主席讲的话也认得了。

团结紧张的战斗集体

报社连同电台(包括人员较多,还包括一个电讯班)在内,最多时有50来名工作人员。这个战斗集体,人员来自四面八方。有地下党从昆明和滇南派来的教师、学生,有从部队调来的青年战士,有根据地农村吸收来的劳动妇女,也有从国外归来的华侨印刷工人。大部份是十多岁、二十多岁的青年。共同的革命目标把这些不同出身、不同经历的有志青年集中到报社这一个战斗岗位上。

报社的物质条件很差。几间旧房,都是工作室兼宿舍,杂陈着桌椅和床铺,分别作为编辑、刻写、油印、装订、发行以及电台机务之用。刻写组从半块钢板起家,后来发展到四个同志。他们技术上精益求精,都能刻写一手工整美观的仿宋体字,几乎与铅字排印的相仿。油印装订组6人,长期没有正规油印机,*自制的芭蕉皮刮子、胶皮刮子代替滚筒。后来,从部队侦察员转来报社的刘彪同志,把一台从墨江接收来的旧滚筒油印机修复使用,而且效率越来越高,从一张腊纸印几百份提高到能印一千四、五百份。国外回来的党员老工人郭金同志来到报社后,更发扬了自力更生精神,配制油墨,使油墨能完全自给。而且还配制出红色、蓝色和金色油墨,使报纸可以套红印号外,还可以印多色的书刊封面和奖状。报社除了印报,还印地委文件和政府布告,并出版过学习材料、歌曲集等近一百种小册子。较精美的出版物,有《自卫军歌曲一百零一首》和一本小巧精美的套色袖珍《月历》。3个来自农村的女同志负责报纸的折叠和小册子的装订工作。经理部负责发行,实际只有两个人。当时既无邮局又无书店,外地发行*交通员传递,本城的就由报社的同志挨户分送。编辑部共有5人,从采访、通联、撰稿一直到编辑校对全都包了。往往是夜以继日地写稿编校。除了编校工作外,还到附近采访,同时做群众工作。并经常派出一至二人背上背包,随军采访。

小小报纸,把党的声音和胜利的喜讯尽快地传给同志们,传给人民;同时,我们也分享着从这共同的战斗中得来的胜利的喜悦。贵阳解放时,我们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等不得报纸印出来就结队上街游行,高声欢呼:“贵阳解放了!昆明也快解放了!”野战大军进入思普地区时,也是报社的同志首先随同地委负责同志赶往把边江铁索桥去迎接,并立即把这消息传到思普地区的各个角落。

全国解放后,1950年底,《思普人民报》停刊。从1948年8月到1950年12月,从《捷报》到《思普人民报》这张报纸存在了两年零四个月。它和边纵九支队、思普根据地一同成长、战斗,为思普地区的全面解放和初期建设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周锦荪、王郛生、李含秀)

 

《五日消息》和 《老百姓报》

1949年即将来临的时候,在当时被誉为“小昆明”的蒋管区边疆小镇景谷县碧安区勐主街,燃起了熊熊的革命烈火。在共产党的反蒋爱国统一战线旗帜下,继1948年6月成立党领导的景澜六军政委员会,接着建立民众自卫队,办起碧岭干训班之后,又出版了《五日消息》报。

1948年12月31日晚,中共地下党勐主支部和回国党组的同志们,围在罗正明家,经陈文郁同志修复的一台旧收音机前,收听新华社1949年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受到很大鼓舞。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开来,一致认为要赶快

把党中央的声音传布到群众中去。于是大家连夜苦干,把从记录新闻收下的稿件刻成蜡板,用红黑油墨套印,第二天(1949年1月1日),以《将革命进行到底》为通栏标题的《五日消息》报出版了。报纸以当地五天一次赶集日为出报日,既刊登新华社新闻,又报道当地的革命活动,很受群众欢迎。

同年2月9日,普光部队解放思茅,就出版了部队机关报《战斗报》,阐明人民军队的性质、任务、政策,刊登了《正告宁洱反动派书》,为解放宁洱发起政治攻势。

3至5月,迤南边区人民自卫军第一支队内部报纸《消息报》和以指战员为对象的《指战员报》。澜沧专署主办的《大众报》。回国党组和部队办的《老百姓报》。相继在澜沧,缅宁出版,成为革命武装斗争和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武器。

《老百姓报》是迤南边区人民自卫军一支队解放缅宁后出版的。由支队政治部主办,政委王天翔兼任主编,政治部副主任吴佟兼任副主编。1949年4月25日创刊,8开4版,5日一期,公开发行。报纸主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刊登新华社新闻电讯,报道部队、地方消总,宣传根据地的施政纲领、政权建设和新人新事,还辟有文艺专栏。

《老百姓报》是当时思普区唯一的一张铅印报纸。这张报纸是在当地进步人士的支持下,几个兼职的报人和广大指战员、地方干部团结协力工作创办的。边区一支队原来只有简陋的手工油印。部队进入缅宁后,开过石印店的进步人士邱原明主动找部队领导表明他愿意投身革命的心迹,把从昆明买来的一套新的铅印设备捐献出来。于是,邱原明从昆明聘请、随机器到缅宁的排字、印刷工人邱师傅和他的一位徒弟,组成了印刷所。原国民党缅宁专署的电台台长,也主动找部队,带着电台来参加,报纸也有了电讯新闻。除了正副主编,部队政工人员、许多地方干部都是报纸的通讯员。写稿、发行都*大家,发行量上千份。

《老百姓报》共出版12期。1949年8月,部队撤出缅宁,全套铅印设备和电台*人背马驮运到澜沧江大蚌渡口,渡船已被彭季谦匪部破坏,又正值发洪水,只得把铅印设备沉入江底。          

(根据党史资料李含秀整理)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中国共产党普洱市委员会党史研究室 www.peds.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5007635号-1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行政中心2幢2楼 电话:0879-2135432 传真:0879-2122685
您是第49388985位访客
 
滇公网安备5308020200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