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洱党史 >> 专题资料 >> 正文  

培训干部是建军和建立根据地的起步工作


来源:普洱党史 时间:2008/4/23 点击:19403

培训干部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九支队建立、发展、巩固和建立根据地的起步工作。从中共滇南工委起,到后来的二纵队党委、思普地委,直至基层组织,都十分重视这项工作。党委领导亲自抓,派得力干部管。据不完全统计,从1948年滇南党组织在元江县小柏木办军政干部培训班到1950年,思普军政干校和各级干校、培训班共培训干部6300多人,在当时的武装斗争和建立、巩固根据地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这些干部解放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仍然起着骨干作用。


 

从小柏木干训班到思普干校

1947年下半年,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阶段。中共云南省工委作出在全省开展革命武装斗争的部署。滇南党组织立即进行组建云南第二支革命游击武装队伍的准备工作,首先就抓培训干部。1948年2月,在元江县小柏木举办了军政干部培训班,培训从昆明和滇南来的70余名青年,他们绝大多数是共产党员和“民青”成员。经过两个月学习,多数人留在元江作建军准备,5位同志到思普区景谷县勐主做反蒋统一战线工作。成为滇南和思普开展武装斗争的骨干。办小柏木培训班也为后来办军政干校培训干部积累了经验。

1948年,当解放战争在全国各战场取得节节胜利之际,党中央9月工作会议要求全党全军迅速地、有计划地训练大批能够管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干部,为解放战争和全国解放作好干部准备。1949年初,在中共滇南工委领导下,云南人民自卫军7个支队在元江县因远坝整编为云南人民讨蒋自卫军第二纵队时,组建了随军军政干部学校(后称为一期干校),集中培训部队的200多名军政干部。这期干校2月13日在元江县因远开学,4月23日于宁洱结业。

1949年4月,二纵队挺进思普地区,在宁洱和普光部队、迤南边区人民自卫军第一支队会师,建立思普游击根据地。为了适应主力部队的扩大、开辟和巩固根据地的需要,二纵队党委在宁洱举办第二期干校。这一期干校,整训在编干部,同时公开向社会招生。除各支队抽来的干部(其中有一批是参加我军的原非党武装的领导人)外,招收了从昆明、滇南和思普各县来的学生、社会青年,还有来自海外的爱国华侨,学员总数达2000多人。5月4日开学,7月19日结业。学员一部分编入9支队主力团所辖连队(当时自卫军二纵队已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第九支队,辖3个团),大部分编入14个民运工作团和武工队,分赴根据地各县发动群众建立人民政权。

1949年7,中共思普地委及思普临时人民行政委员会成立后,二纵队随军军政干部改称“思普临时人民行政委员会军政干部学校”。干校有了固定的校舍,组织领导更加健全,教学和管理逐步规范。分别于1949年8月11日至10月3日、1949年10月10日至1950年1月5日、1950年1月15日至3月底,在宁洱县城举办了第三、四、五期干校。共培训干部千余人,为9支队输送了200多名排以上干部,组建和充实了车(里)佛(海)南(峤)、澜(沧)宁(江)源(沧源)、思(茅)六(顺)等县民工团(武工队),还有一批安排去充实各级党委、政府机关和经济单位。第五期干校是在“边纵”9支队胜利完成配合野战军阻歼国民党军残部任务后举办的。在革命发展的新形势下,财经工作逐渐突出,征粮工作成了一项重要任务,因此,这期干校在地委和野战军39师党委领导下,主要培训财经干部和征粮干部。250多学名员结业后,与2支队4团(原9支队41团)干训班学员400余人,合组成15个粮工队分赴全区各县开展征粮工作。

上述五期军政干校共培训干部4000余人。

除了思普军政干校,思普地区各地方和部队党组织,也举办了一些干校和培训班。其中有思普特支在磨黑以“小学教师进修班”名义办的军政干部训练班;勐主支部和回国党组在景谷县勐主和勐戛、澜沧谦糯办的训练班;回国党组在澜沧办的军政干校、在缅宁办的迤南边区人民自卫军一支队随军干校(第二期为思普军政干校缅宁分校);景谷县人民政府干部学校(又称思普军政干校景谷分校);车佛南支队党组织办的车佛南军政干校(又称思普军政干校车佛南分校);41团在峨山办的干训班等。有的区乡如墨江县景星乡也办过训练班。这些干校和训练班,学员从几十人、几百人最多到六百多人。学员中有许多是少数民族,如车佛南干校119名学员中,傣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员就有37名,占学员总数1/3。上述干校、训练班,据不完全统计,学员总数不少于2300人。


 

干校的办学原则和特点

思普革命根据地军政干部学校及各级办的干校、培训班,都是在各级党组织领导下举办的。而且又有方仲伯、余卫民、邹怡生、许志平等几位进过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同志把抗大精神带到教学和管理中,使每一个校(班)都成为革命的大熔炉。

干校办学有以下一些原则和特点:

一、有坚强的党组织领导。军政干校直接在滇南工委、地委和各部队、地方党组织领导下办学。主要领导成员由党委领导同志担任。小柏木训练班的负责人中,廖必均、唐登岷、方仲伯、刘宝煊都是当时党的领导人。一、二期干校的校长是二纵队政委袁用之兼任,三至五期干校校长是行委会主任刘宝煊,副校长是地委副书记高志远、地委宣传部部长唐登岷兼任。部队党委和地委的一些领导同志还亲自到干校讲课。一些理论政策水平较高的余卫民、卓孟晋、邱秉经、邹怡生、、许志平、杨东城、丁怡、王松等同志,都曾在军政干校、分校、干训班担任领导、讲过课。

思普军政干校成立党支部和共青团(之前为“民青”组织。二期干校就有近百名党员和二三百名“民青”成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学习中起着战斗堡垒和骨干作用。学习期间,对具备党、团员条件的学员,还吸收加入组织。

为了保证干部队伍的纯洁,组织部门对学员普遍进行政治审查。三至五期学员入学后,都要写自传(内容包括简历、社会关系、家庭经济、个人思想状况等),交地委组织部审查。

坚强的党的领导,保证了干校办学的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军政干校强调学习马列主义和学员思想、地区实际和战争实际结合,坚持学用一致,学以致用。在教学安排上,从二期干校起,即按部队和根据地建设的需要,分设政治、军事、行政、群运(包括青年、妇女工作)、医务、教干等班。二期干校还有少先班(“小鬼”队)。政治、军事是必修课。政治课主要学习毛泽东著作和党中央文件,军事课学习队列、射击、武器性能、地形地物利用等基本军事技能。各业务班按培训专业选修课程。

通过学习《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将革命进行到底》等文献,使学员了解全国解放战争形势,加深对党中央“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战略决策和建设思普革命根据地迫切性的认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夺取革命胜利的信心。在一期干校开办时期,部队发生了江城分裂事件,部队党委组织在全军开展反分裂斗争。在斗争中,提高了觉悟的干校学员,立场坚定,成为反分裂斗争的骨干。

在学习理论、提高认识的基础上,组织学员到实践中去锻炼。民工、行干、教干班的学员学习“怎样划分阶级”和“调查研究”课后,到农村进行社会调查,参加群众清匪反霸斗争。

缅宁、车佛南干分校在教学中,特别结合边疆民族地区实际,分析民族地区特点,讲解党的民族政策,使学员学会在民族地区进行工作。车佛南干校还成立傣文研究组,专教傣文傣语,为在西双版纳开展群众工作培养翻译人员。

三、把转变学员思想放在首位,培养学员树立革命人生观。鉴于学员多数是知识青年,他们满怀爱国反蒋的热情来参加革命,但自身的某些小资产阶级弱点需要克服,才能适应艰苦的革命斗争。工农出身的干部也需要提高思想政治水平,明确革命的目标。因此,军政干校强调学习理论要联系自己的思想,进行人民军队为人民的宗旨教育,树立革命人生观。在明确形势任务的同时,学习毛泽东的《反对自由主义》、列宁的《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克服自由散漫,加强革命纪律性。并且坦城、实事求是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自觉地纠正不正确的思想认识。

通过学习,明确革命目的,坚定革命信念,树立为人民翻身解放而打仗的思想。许多同志提高了觉悟,积极要求入党入团。干校党组织对具备条件的同志,进行个别发展。三、四、五期有30余位同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百多位同志参加了“民青”(后期为共青团)。结业分工时,学员都能服从组织安排,到革命需要的不同的岗位上。

在二期干校,党组织还安排了一批接受党领导的上层爱国人士、原非党武装领导人入校学习,并根据他们原职务和能力,分配担任正副大队长等职。他们多属于滇南思普一带有武装的地方实力派,在党的反蒋统一战线感召下参加革命的。他们带着武装人员参加革命,但武器的所有权、即“私枪公用”的问题并没有解决。这些人通过学习,自觉接受改造,进一步坚定了跟着党走的决心。在干校发动献枪运动中,纵队副司令员罗正明首先带头捐出自已的全部武器,带动了其他人,解决了二纵队“私枪公用”的问题。干校结束时,对他们和其他学员一样分配了工作。

四、实行军事管理,培养学员适应武装斗争的能力。军政干校各专业班都指派班主任1人,班助理1至3人,组织领导教学。但在行政、生活管理和军事训练方面,则采取全校性的军事化编队系列。设总队长1人、副总队长1至3人,下设大队、中队、分队。中队以上领导由党组织调配,分队长由学员选举。军事化编队与专业教学班结合,便于组织训练。二、三期干校的总队长罗正明、刘昆府,亲自带学员操练,余卫民、傅晓楼也给学员上军事课,讲游击战术。这种军事化的管理形式,使学员受到严格的连队生活训练,增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学员实战能力。第四期干校开学不久,国民党反动派策动潜伏的地霸土匪武装在镇沅、思茅、六顺、景谷及车里、佛海、南峤等地先后发动反革命暴乱。地委决定干校教职员和学员组成临时武工队,前往宁洱、六顺、思茅和景谷县,参加部队平息叛乱。干校武工队以日行百里的速度奔赴剿匪平叛战场,深入农村,发动群众,配合主力部队完成了平叛任务。学员们也在斗争中得到锻炼提高。

五、发扬“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抗大精神。干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在周末晚会上,雄壮嘹亮的歌声、活跃的啦啦队、集体秧歌舞,热闹非常。还经常演出《满三娘劳军》、《朱大嫂送鸡蛋》等自卫军保留节目和学员自编自演的活报剧如《穷苦的山村变天堂》《人民县长到民间》以及根据军事训练编演的《刺枪术》等,寓教于娱,对提高学员的政治思想起到积极的作用。干校还组织蓝球、田径等体育活动。思普根据地当时曾是“瘴疬之区”,疟疾发病率高,特别外地来的学员抗病力弱。干校保健委员会指导卫生防疫工作,开展淘井、修沟、清洁水源,灭蚊、灭虱等活动,减少疾病发生。

干校教职员和学员的生活是艰苦的。每个人只有一条毡子一支挂在胸前的水笔、一条洗脸毛巾和一个漱口、饮水、吃饭通用的口缸;背包打起来是学习、开会的坐垫,放开来就是卧具;每天只有6仙(分)银元菜金。三至五期直属队的同志制定节约办法,自己种菜、到山上挑柴,想尽办法改善大家的伙食。生活虽然艰苦,但大家以苦为荣,在艰苦的生活中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李含秀根据刘曙、赵征、张源英、荀彬、张辉、林南等同志写的党史资料整理)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中国共产党普洱市委员会党史研究室 www.peds.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5007635号-1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行政中心2幢2楼 电话:0879-2135432 传真:0879-2122685
您是第49422678位访客
 
滇公网安备5308020200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