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洱党史 >> 县(区)之窗 >> 思茅区 >> 正文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


来源:普洱党史 时间:2014/7/4 点击:10836

2012年11月,历史文化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这“三个自信”一时间成为大家广泛关注和热议的话题,在各大媒体和报刊、杂志上屡屡提及。这“三个自信”既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未来中国的发展充满信心,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愈加成熟、愈加自信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底气,也让世界看到了不断谱写壮丽篇章的中国共产党。

一、“三个自信”的基本内涵

弄清“三个自信”的基本内涵,才能明确我们的自信是否科学,是否值得坚定不移。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回答了这一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历史文化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说:“这个概括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

  报告还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可见以十八大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三个自信”的全面深刻表述,集中反映了全党和整个国家的日益成熟与自觉。这既是我们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现,也表明我们已经下定决心从观念更新、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入手,解决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不仅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是紧密结合而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还对三者在统一体中的不同视角、内涵、功能、形态作了区分和界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实践的视角去考察,回答的是实现路径,即走什么路的问题。道路问题历来是关系革命和建设事业兴衰成败的第一位问题。毛泽东早就说过:“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可见,“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概括比之十七大的概括更加科学全面,并且有了新的丰富和发展。整体而言,这个概括,包括了领导核心、历史方位、基本路线、历史任务、总体布局和奋斗目标等内容。其中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总纲,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遵循;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基本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展开,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内涵认识的不断拓宽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更加深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努力目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保证。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理论的视角去考察,回答的是以什么理论作行动指南的问题。理论带有根本性,实践路径和制度建设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最终都要*理论来解决。理论的成熟是党成熟的根本标志,其地位和作用更加不可忽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这个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其中邓小平理论是这一理论体系的开创和奠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科学发展观在新的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者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三者相承的“脉”,都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相同的理论渊源;都以在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中国,巩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相同的理论主题;都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相同的理论品格;都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为相同的理论基点;都以以人为本,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化国家,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相同的理论目标。三者与时俱进的“进”,都是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注重解决改革开放不同发展阶段上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都作出了独特贡献。将其归结起来就是三者都体现了继往与开来的结合、阶段性成果和发展性要求的内在统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办事程序或行动准则角度去考察,解决的是用什么样的制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制度的设计、安排与运行,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治稳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的根本保障。其地位和作用正如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所指出的,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制度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是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无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事业还是实践和理论体系要固化下来,都要成为制度才能做到,才好落实。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经历了两次历史进程。第一次是在 20世纪 50 年代中期,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大地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制度方面较多的是学习苏联,如纯粹公有制、单一的按劳分配、计划经济等;在政治制度方面更多的是自己的独创,如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第二次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自觉地对过去的制度进行自我改革、自我完善,调整和转型。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这一制度体系是在新时代主题的条件下,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制定的,具有“五个有利于”的特点和优势,但也还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不断完善。

二、“三个自信”的基础依据

  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三个自信”,是对于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前途命运的自我意识、肯定信念、坚定意志和实践信心。这种自信是建立在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基础上的人民抉择、历史抉择、实践成就、集体智慧和对时代大趋势和历史发展机遇与挑战的清醒分析及全面把握。这种自信的基础依据可以从多个方面作分析,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四个方面。

  第一,人民的抉择,历史的抉择,社会发展的必然。中国作为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曾经有过很多光辉灿烂的时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过杰出贡献。但在近代工业文明发展中却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落后挨打。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逐步沦为被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强力压迫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付出的牺牲世所罕见。面对如此深重的灾难,无数仁人志士都对救亡图存、中华复兴之路进行了艰难困苦的探索。但其结果都表明,西方的种种资产阶级学说和理论都不能帮助中国人认清自己的处境,提供解放的道路。只有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中国人民中的先进分子才从十月革命的经验中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战胜错误,改正不足,逐步形成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正确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从而取得了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胜利,并在建立新中国后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还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巨大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实践勇气,实行了改革开放,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新纪元,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我们党以血的代价,给出了正确的答案,为人民的事业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这是历史的抉择、人民的抉择,也是国情的抉择,这种在历史激流中产生的强大民族自信心,深深扎根于一代代共产党员和每位人民群众心中。 

第二,实践的辉煌成就。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基础,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新中国成立6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在实践上铸就的辉煌成就,国内外媒体都用大量数据作了具体的、详细的阐述。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回顾过去五年的基础上,对我国十年来的实践历程和重大成就也作出了总结,用“三个台阶”和“两个时期”作了充分阐述。指出“: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人们公认,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报告还强调,我们能够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近些年,国外不少学者、政治家都以“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奇迹”、“中国经验”等命题探寻中国成就的秘诀和根源。英国广播公司网站近日还刊文说,中国过去30多年来的经济腾飞,是自英国工业革命在18世纪末开始后,世界见证过的最令人惊奇的经济变革,世界正越来越多地被中国改变。

  正是由于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了上述辉煌业绩,使得我们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有了很足的底气。这些底气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们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实现了当代中国综合国力、民生水准、国际地位、文明形态的历史性跃升,有豪壮的实践底气。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成功之路,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逐步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国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具有中国性、科学性、人民性、时代性、开放性等重要特质,有厚重的理论底气。三是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根本目标指向,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强作为基本着眼点,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不懈追求的价值理想,把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作为义不容辞的重要使命,有高远的政治底气。对广大人民群众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凝聚力、导向力和影响力。

  第三,全党全国人民的集体智慧。这种集体智慧,表现为党中央的领导和全党全民的智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中的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都是针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重大问题而提出创新性想法和做法、经过实践的检验和丰富而逐步形成的。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集体智慧是我们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巨大动力,又是与时俱进的永不枯竭的源泉。邓小平说过:“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指导”。“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企业,异军突起。这不是中央的功绩”。“如果说在这个问题上中央有点功绩的话,就是中央制定的搞活经济政策是对头的。这个政策取得了这样好的效果,使我们知道我们做了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所讲的这些基本道理,正是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并在今天树立起坚定“三个自信”的思想理论基础。事实上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遇到的难题、碰到的挑战都是在集中干部群众的智慧中求得解答、取得成效的。

  第四,对时代大趋势和历史发展机遇与挑战的清醒分析及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马克思肯定的“世界历史”过程在全球化中深入展开、改革开放已经成为世界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下开创的。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对自身所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和全面认识,才使得我们的发展在苏东剧变,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处于弱势、低潮中,把握了机遇,应对了挑战,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进入21世纪之后,党的十六大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基础上,作出了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必须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正由于这一正确判断,我们顺应时势的需要,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取得了十六大以来十年的举世瞩目的成就。面对当今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势,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纵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这正是我们坚定“三个自信”的深厚时代依据。

  三、“三个自信”的发展前景

“三个自信”从何而来,向何处去,怎样保持自信的目标和方向。充分认识这一点,更有利于我们自身的坚定,也更有利于批驳国外有些媒体有些势力把我们的自信和某些国家的霸权混同起来而散布的种种流言蜚语。

“三个自信”的发展前景和我们党确定的现阶段发展目标和长远发展目标,或者说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密切相关。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建立起来的政党。其先进性和生命力在于指导思想的正确,以及运用这一正确指导思想分析实际状况所制定的具体奋斗目标及其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正确。十八大修改后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走中国人民自愿选择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取得最终胜利”。十八大报告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矢志不渝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现阶段的最低纲领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更具体地说是为实现我们党早已确定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最高纲领是追求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基础上的共产主义。党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共产党人必须为完成党的当前任务而奋斗,但心中又必须高悬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在完成当前历史性任务的时候,又要为将来向更高阶段发展准备条件,这样才能一步一步地接近并最终实现党的最高目标,把最终目标和当前任务有机地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最高纲领同现阶段纲领的辩证统一关系。

自信是一种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我们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我们坚信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真正发展中国、造福人民、振兴中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体系完整、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完整体系,是三者在实践基础上的内在统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上更加自觉地实现三者内在统一。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构成的伟大实践。认识和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基本国情,站在“三总”的战略高度来审视。第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八个必须坚持”。它概括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根本任务、强大动力、价值取向和领导核心。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五个基本”构成的完整体系。我们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形成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党的十八大又提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八项基本要求,用新的实践经验、理论认识和丰富内涵进一步回答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是立国兴国之基、治国强国之本,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我们必须高度的政治自觉坚定“三个自信”。

四、坚定“三个自信”的意义

百年奋斗,承载民族追求;百年目标,托起世纪梦想。“三个自信”,凝聚党和人民的共同理念,蕴含时代赋予的职责使命,昭示伟大事业的光明前景,是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思想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之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果,这是坚定“三个自信”的坚实基础。坚持“三个自信”,对于我们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朝着既定目标奋勇前进,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新时期以来,党带领人民艰辛探索、顽强奋斗,成功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新路,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获得巨大成功,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党的领导下,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来引领方向,按五位一体布局展开建设,朝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迈进。这是条新路、正路,主要体现在两个对比上。一是不同于封闭僵化的老路,而是实行改革开放,在探索中不断改革旧的体制机制,不断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二是不同于改旗易帜的邪路,既要大胆吸收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绝不把改革变成“改向”,创造性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便是一例。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中国必穷,是死路一条;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必乱,大好局面就会毁于一旦,同样也是死路一条。正是因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我们才赢得了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期,一路高歌猛进,使中国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西方国家一二百年才走完的发展历程,这充分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当然,让十几亿人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伟大构想和实践,是一项极为艰巨复杂繁重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也存在问题和不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还得*发展来解决,也必然会逐步得到解决。事实胜于雄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经给中国带来巨大成功,必将给中国带来更大成功。我们有理由也有底气有这种道路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是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这一理论体系既不丢老祖宗,又讲出了新话,系统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坚持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这一理论体系中的新思想、新认识在今天已成为常识或共识,但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几乎都会遇到干扰和阻力。干扰理论创新的错误思想倾向主要有两种,分别是西化和僵化。前者迷信西方,鼓吹全盘西化,公然否定四项基本原则;后者对马克思主义抱教条主义态度,用老祖宗说过的话来质疑新话,否定改革开放。前一种声音主要来自我们的对立面,相对容易识别和防范;后一种声音主要来自党内,造成的干扰更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在新时期创造的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提供了科学正确的行动指南和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理论是行动的指南,理论正确才不会迷失方向。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的一大政治优势,而“集中”的前提是思想的统一。我们党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努力做到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这使得我们这样一个数千万党员的大党、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能够做到思想统一、步调一致,具有巨大能量和旺盛活力。思想西化,党和国家就会走上邪路;思想僵化,党和国家就会失去活力。两者都会葬送我们的事业和前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思想武器,必将在新实践新发展中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我们在道路、理论两个层面的探索成果,最终都要*制度来落实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由一整套不同层面、相互衔接和联系的制度构成,具有鲜明特点。例如,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体现了原则性;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体现了务实性;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各民主党派既不是反对党也不是在野党,而是参政党,确立了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体现了创造性;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发挥各自优势、扬长避短,既坚持原则性,又体现了灵活性、创造性。    

上述特点,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一是积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致力于保持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谐。党的执政地位以及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因此拥有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二是既有原则性务实性,又有创造性灵活性,为推进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空间。三是社会动员和组织能力强,效率高,便于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便于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四是有利于保持政策稳定,进而保证发展的延续性。30多年来,我们的大方向一直没有变,始终毫不动摇地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这种优势,说到底是我们的政治优势,其根本就在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西方政治制度无论怎样改良,终究是旧瓶装新酒,改变不了其剥削制度的不公正本质和金钱政治的虚伪本性。倘若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中国就不会取得今天的发展成就,相反会招致灾难性后果。毋庸讳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毕竟仅有几十年时间,制度还不够成熟不够完备。随着制度建设不断推进,各方面制度日趋成熟和定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必将得到更多释放和利益,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我们要通过坚定这三种自信,更加坚定信念,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要将心理上的自信、思想上的坚定转化为行动上的自觉,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有机整体,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合乎人民群众。懂得“三个自信”,仅仅是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真正实现“三个自信”的发展前景还需要我们经过长期艰苦顽强的不懈努力和扎扎实实的实践行动。自信不是自足、自负,而是自我的承担,自我的责任。在实现“三个自信”发展前景的过程中,只有我们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始终万众一心,团结一致,战胜一切险阻,克服一切困难,有效应对各种挑战和考验,妥善弥补社会各领域“短板”,自觉创造一系列有利条件,才有现实可能性。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忧人民所忧,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够汇聚起亿万人民的力量,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思茅区委党史研究室 王 薇

2014年6月10日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中国共产党普洱市委员会党史研究室 www.peds.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5007635号-1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行政中心2幢2楼 电话:0879-2135432 传真:0879-2122685
 
滇公网安备5308020200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