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东录用“社会主义教育”工作队队员的经过
李 青
基层党组织根据群众口碑民主推荐,按照录用干部标准层层认真审查,上下结合,严格把关,体质和德才兼顾精心遴选,保证录用的干部德才兼备、体质健康。这是中共景东县委1964年末至1965年初录用“社会主义教育”工作队队员时坚持的政策、原则和具体工作的程序,也可以说是当时选拔培养干部的措施或者叫做经验。
1964年,中共云南省委,依据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城乡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后称“四清运动”)的部署,向各地、州、县抽调了两千多名在职干部,集中到宜良县进行全面开展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工作试点,决定经过试点取得经验后在全省城乡全面铺开。为解决全面铺开后干部不足的问题,进而决定在全省农村新录用一万名干部作“社会主义教育”工作队(简称“社教工作队”,后称“四清”工作队)队员。对新录用干部的标准要求,录用的政策原则,录取工作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以及给各地、州的录取名额都作了详细规定,于1964年8月14日发文通知各地、州、县遵照执行。
中共思茅地委接到省委在全省农村录用一万名干部的文字通知后及时作了研究,行文给各县转发了省委文件精神,并对思茅地区如何落实省委的决定作出了具体的安排部署,根据各县辖区大小、人口数量及素质,把省委下达给思茅地区录用的名额分配下达到了各县。分给景东县委录取的名额为110名,是继“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后分配给景东县录用干部名额最多的一次。地委文件要求各县抓紧落实,保证在1965年5月底前把所分配的名额录取到位进行“战前演练”。
中共景东县委接到省、地委文件后即刻召开会议作了专题研究,对省委规定的录取标准条件作了部份补充,对录取干部工作中应遵循的原则、政策、纪律,须经过的工作手续和程序、时间要求等事项提出了具体要求。对于录取干部的标准条件,县委要求:首先,必须严格遵照省委规定,要求录取出身好,根子正,学习毛泽东著作积极,在农村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中当先锋、打头阵的、年龄在18至25岁以内的积极分子。其次,为了鼓励农村不脱产的基层干部积极工作,奋发进取,应优先录取符合标准条件的公社(现村级规模的小公社)文书、共青团支书、治保主任、民兵连长、妇女主任、生产队队长、会计等不脱产干部和退伍军人。为便于县委好中选优,按地委分配给景东录取的限额加大百分之四十的人数下达到各区。县委研究出具体实施意见后,紧接着召集各区委书记和区委组织委员召开专题会议,传达省、地委文件,讨论研究此次干部录用工作的方法、步骤、工作程序和须经办的各项手续等事宜。会议上,县委领导反复强调要求各区、各公社在此次录用干部工作中,一定要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集体推荐、集体审定;要坚持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深入群众,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决不能主观武断;不准认人唯亲,眼光只放在亲朋好友和身边人上;更不准放弃原则和标准招录自己的子女和亲属而以权谋私。
中共景东县委此次录取的这批干部,从基层党支部提名推荐,区、县两级考察和审查确定,共经过了六道严密的工作程序:
一、公社(小公社)党支部委员会集体提名推荐。各区委书记和组织委员参加了县委录用“社教队”队员的专题会议后,回去即刻召开了各公社党支部书记会议,传达省、地委文件精神,按省、地、县委指示和要求,讨论研究公社党支部提名推荐的具体方法和时间。各公社党支部书记会后就即刻召开支部委员会进行提名推荐。在党支部委员会会议上,要求各支部委员根据平时掌握了解的群众的评价,泛泛地提出初步人选交支委会讨论,让参加会议的委员充分发表意见,进行遴选。经充分酝酿、协商、讨论,达成一致意见的人选,作为党支部初步提名的人选提交贫下中农代表评议通过。
二、贫下中农代表评议通过。由公社党支部召集部份贫下中农代表举行会议,将党支部初步提名推荐的名单及提名推荐理由逐一向贫下中农代表介绍,让贫下中农代表畅所欲言地进行评议。贫下中农代表评议一致同意上报的人,再作为党支部正式提名推荐的人,拟写上党支部提名推荐意见,再附上贫下中农代表评议意见上报区委。
三、区委考察和审查。区委收到党支部提名推荐名单后,首先派出区委组成人员深入到被推荐人所在社队的贫下中农中个别走访,认真而广泛地听取贫下中农群众的多方面意见。然后,区委召开会议,听取考察人员汇报考察结果,将考察人员的考察结果同各公社党支部审查推荐意见进行比较、权衡,综合考虑认真审查筛选。经区委会议审查一致同意推荐录取的人,由区委会正式填写由县委组织部统一印制的录用干部审批表,填上区委的审查结论,并明确写明“经审查,同意录取”的字样上报县委组织部。
四、县委组织部进行面对面考察。各区委审查同意上报县委组织部录取的人选共158人,于1965年1月10日全部集中到县委党校。县委组织部抽调了9名组织、人事干部组成录干工作组,进行面对面考察。其面对面考察措施有:一是由录干工作组带领并辅导全体被推荐录用人员正面学习毛泽东著作《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反对自由主义》四篇文章,学习《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议》和中共中央《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两个重要文件。二是正面学习四篇文章和两个文件后分成五个学习小组进行人人轮番反复讨论发言,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录干工作组成员分别到学习小组督促和听取发言并作认真记录,以此考察每个人的政治思想觉悟和口头表达能力。在组织小组讨论时,县委组织部部长、副部长、县政府人事科长还抽时间分别深入到各组去直接听取发言,直接掌握发言情况,并有重点地找一些人作个别谈话,以便有重点地培养。三是撰写《自传》。经过两星期的正面学习和小组讨论后,用三天时间要每人亲笔写一份统一格式的《自传》交录干工作组。《自传》的内容,除要求写清本人的基本情况和简历、父母和主要亲属的基本情况和政治历史外,还要写本人对“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认识和参加工作以后的决心,以此进一步考察每个人的政治思想觉悟、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五、进行全面体检,以免录入发育不良和患有严重传染病及重大疾病的人。在集中考察的最后三天,由录干工作组的同志分组带领全体人员到县人民医院作内、外科全面检查。科检医生把检查结果填写到正规体检表后,由医院负责人组织几位有经验的医师会诊,提出可否录取的建议交录干工作组。录干工作组的同志对每份体检表都进行了详阅。其中有十多个同志,公社党支部提名推荐的评价和区委审查认定的评价都特别好,对其面对面地考察中,也觉得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和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及相应的文化水平,表面看去,体格也很健壮,但医生却建议不能录取。这些同志不能录取,录干工作组的同志感到很可惜,便把对这部份同志的考察情况详细向县委组织部领导同志汇报,县委组织部领导同志为了不让因为医生误诊而使应重点培养使用的好同志落榜,便拿着体检表去与主检医生咨询和交谈,提请医院对这部分同志作重点复检。复检结果,认定其中有五个同志确实属于误诊。由此可见,当时中共景东县委选拔录用干部的工作是十分认真和细致的。
六、县委审查确定。县委组织部面对面地考察,包括体检在内共用了二十天时间,1965年1月30日下午,录干工作组召集全体同志召开了一个大会,由工作组负责人对二十天的学习和接受考察作了简单地总结,对大家讲了要“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等一些鼓励的话,然后就宣布全体解散回家等候通知。考察结果怎么样,谁去谁留,会上会下都没有对任何人透露一点半丝信息。31日一早,全体应考人员就带着“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心情离开县委党校,返回各自家中等候通知。全体应考人员解散后,县委组织部把考察结果(包括体检结果),逐个整理成文,并提上组织部的意见报县委。县委专门召开有录干工作组成员列席的常委会议,逐个详细审查遴选,从集中到县委党校进行面对面地考察的158人中确定录取了110人。在县委审查确定录取的110人中,曾在公社(小公社)担任过文书、共青团支书、治保主任、生产队长等职务多年,有一定农村工作经验的人和退伍军人约占三分之一多。
经县委审查确定录取的这110人,由县委组织部发文通知本人办理好户口迁移、口粮转移和党、团组织介绍等手续,带上行李和蓑衣雨帽,于1965年2月8日到县委党校报到。在县委党校集中学习二十天后,由县委向县属机关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抽调了几十名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在职干部作“传、帮、带”的师傅,带领着分赴到全县十四个区,各选择一个公社(小公社)进行面上的“社会主义教育”(亦称“小四清”)。经过半年多的实践锻炼,??至是年9月上旬,即集中召回到县委党校进行各区工作组的工作总结。各组的工作总结结束后,紧接着就进行个人总结鉴定,人人都填写了规范的个人鉴定表。对个人鉴定的评语,由各工作组组长拟写,经各组全体队员通过,由县“社教队”临时负责人审阅后签名盖章交县委组织部,录用手续才算正式办结。手续办结后,县委组织部根据实习表现进行了分工,多数同志被分到中共思茅地委“社会主义教育”工作团赴墨江县参加中共思茅地委“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试点工作;有6位同志被分配到中共思茅地委边疆民族工作队工作;有27位同志被分配在本县县属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有5位在小公社担任过团支部书记、治保主任、民兵连长多年,各级考察都认为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敢于担当,具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同志,被一次性提拔为股所级干部,安排到花山、文龙等区任公安特派员、共青团区委书记。被安排到区上任职的5个同志,就不再有“录用期(试用期)”,其余同志均为“录用干部”,有一年的“录用期”,要待工作满一年后,经考核鉴定合格,才被转正定级,成为正式干部,若考核鉴定不合格的,则被辞退回乡务农。
中共景东县委录取这批干部,共耗时五个多月,经过了六道考察审定程序。在这一系列工作程序中,始终坚持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集体决策原则,坚持了依靠基层党组织做好基础工作,坚持了广泛听取人民群众意见的群众路线,做到严格审查,层层把关,精心遴选。因而,无一“带病录取”现象,保证了干部质量。此批录取的干部,不仅是当时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生力军,而且后来成为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骨干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