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工作动态  |  党史博览   |  大事记  |  地方史料   |  走进景东  |  历史影像   |  返回普洱党史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分站 >> 景东党史 >> 走进景东 >> 正文  

景范莲花塘改河工程始末

录入:jdds 来源:景东党史 时间:2017/11/7 点击:18178

 

景范莲花塘改河工程始末

李发祥

星移斗转,时过境迁。景范莲花塘改河工程迄今已40个春秋。曾参与工程建设的干部、民工有的已过世或离开景东,大多数健在者则年逾花甲,居家养老,安度晚年。改河工程从开工到“下马”,为时4年。由于历史的原因,未能完成工程设计项目,也无人对工程的始末给予真实、公正的记述,不了解工程的情况,似乎改河工程给后人留下的只是“败笔”。笔者参与改河工程3年多,为了让后人记住尘封40年后的这段历史,根据回忆并查阅有关文件资料,撰写本文。

景东县位于普洱市北端,境内矗立着哀牢山和无量山,两山之间,有一个由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秀丽川河坝,坝子中间一条川河自西北向东南流去。川河自安定镇入境,经文龙、锦屏、文井三镇进入镇沅县恩乐镇。境内流程118.95千米,流域面积2336.21平方千米,占全县集水面积的52.3%。自秦汉以来,就有不同的民族迁徙川河坝,在这里繁衍生息。川河水养育了一方百姓,同时也带来无尽的灾难。千百年历史长河中,历代统治阶级从未想过要治理川河,减轻洪水对百姓的肆虐,于是川河动怒时像一匹无脱缰的野马沿两岸狂奔乱跑,特别是夏秋庄稼尚未开始收割之际,时遇洪水暴涨,万亩庄稼毁于一旦。两岸百姓往来泅水过河或木船摆渡死人时有发生,造成了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百姓中流传着川河水“三十年朝东,三十年朝西”,随之农民耕地也“三十年在东,三十年在西”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无奈其何,听凭自然摆布。

1949年景东解放,建立了人民政府。经过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农民走上了集体化道路。19571月,县委县人民政府在全县抽调3000民工上阵兴修川河大沟,1958年春结束第一期工程,通水14千米。同年冬,全县动员3.2万人,在60千米长的沟渠线上全面铺开会战。大突击之后,民工一直稳定在30005000人左右,经日夜艰苦奋战,到1960年春,81千米沟渠全线开通,实际通水66千米。从而使川河东岸3万亩雷响田变成旱涝保收的高稳产农田,第一次将川河变水害为水利。但川河泛滥成灾的顽疾依然没有解决。早在1958年大跃进年代,县委曾向省委、地委报告,要求根治川河。省、地两级也派出工程技术人员配合县农水部门进行勘测规划,并作了地质勘探,水文资料收集。于19602月将根据治川河的设计规划上报省委、地委。其规划方案是在距离县城14千米的董报蛮燕修筑一座坝高60米的川河水库,蓄水1.5亿立方米,控制洪水,并可建一座装机1.5万千瓦水电站。川河西岸再修一条大沟,全长60千米,使川河两岸10万亩农田都受益。川河流域两岸再沿河修提固定河床,缩小河床断面,可增加2万亩左右农田。同时河西大沟比河东大沟水位更高,西岸丘陵地带还可再增加耕地2万亩。让川河水库达到灌溉、防洪、发电综合利用,彻底根治川河。但上世纪60年代初,正值国民经济困难时期,面对国际形势的种种压力,国内自然灾害频发,仅靠一个县的人力、物力、财力,无法实现根治川河的规划。

1964年景东同全国一样,开始农业学大寨运动。同时把安定中仓大队树为全县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中仓的基本经验就是在大队党支部的领导下,各生产队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将坡地改成台地,按大寨大队“一平、二深、三肥、四有埂”的做法,建设高稳产农田,人均达到了1亩高稳产农田,粮食获得较大幅度增长,解决了吃饱饭难题,全县各地纷纷到中仓参观学习。19719月,县委组、县革委组织了198人赴大寨参观团,由全县三分之一的生产大队干部生产队长代表,妇女代表以及15个公社(镇)领导和部分县级单位干部组成,历时半个月。回县后,在县级机关干部职工大会上作了传达汇报,介绍大寨的经验,景东一度掀起了大干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搞科学种田的热潮。当时,甚有荒诞者还提出不建成大寨县不结婚的口号。同时,县委发出了《树雄心,立壮志,五年计划三年完成,学大寨,赶昔阳,1973年建成昔阳县的意见》。但后来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变了味,农业学大寨变成了政治运动,用阶级斗争、路线斗争、革命大批判推动农业学大寨。197512月,景东县召开四级干部会议,会议认真分析了农业学大寨的形势,总结经验教训,结论是:景东10年学大寨,我们没有上路。

“四人帮”被粉碎,十年动乱终于结束。19777月,中央召开全国农田基本建设会议。提出建设大寨县,必须把农田基本建设当作一项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来办。县委、县革委随即成立了全县农田基本建设指挥部,由张文彩任总指挥,李昌发、何太忠、黄强鼎任副总指挥。109日至12日,县委又召开全县四级干部会议,会议重点解决大干农田基本建设问题,莲花塘改河,作为县办工程正式启动。

川河从北屯大咀子至莲花塘段长1900米,河床顺直,且较稳定。洪水顶冲的莲花塘凹槽(新河道入口)坎高、壁陡、质坚,由于高埂的阻拦,将川河水拨向新桥河,由于新桥河水的阻力,川河水又转向左所营,又因左所营高坎的拨挑,河水又直冲塌土坎(新河道出口)。这段河道全长2500米,形成一马蹄状的蛇曲,河床极不稳定,洪水东冲西涮,侵占耕地较多,农户为保护自家耕地,不时筑一些“炮笼”,更造成洪水顶冲点不断移位,时而东流,时而西挺,河道变得弯弯曲曲,肥沃的良田变成沙洲。由于河床又宽又浅,其宽度大多在100—200米之间,洪水过后土地荒芜,乱石成堆,杂草丛生。

根据省水文资料记载,川河20年一遇最大洪水量为1175立方米/秒,百年一遇最大洪水量为1692立方米/秒;又根据景东蛮燕水文站18年实测年最大流量资料推算,20年一遇最大洪水流量为844立方米/秒,百年一遇最大洪水量为1050立方米/秒。由于省水文手册所得成果为较大流域的平均值,而蛮燕水文站实测值更能反映川河的实际情况,况且莲花塘距离蛮燕水文站仅10千米之遥,于是莲花塘裁弯改直河道工程采用蛮燕水文站监测资料,按20年一遇的洪水量844立方米/秒设计。经计算,改直河道的过水水力要素为:河床底坡为1:1000;河床底宽80米;水深3.55米;边坡为1:1;流速为2.85/秒。新河道进水口选择在由大咀子直下莲花塘的拐点上,是裁直马蹄形蛇曲河道的最短距离,将原来2500米的河道裁直为600米。原2500米河道占地600亩,改直河道需占地123亩。新桥河治理需占地20亩,新增土地面积为457亩。改直河道需开挖土石方27.2万立方米,需搬迁莲花塘生产队农户13户,迁移房屋3490格,占用鱼塘7个,养殖面积41亩。由于裁弯改直缩短了天然河道的水程,若发生设计20年一遇洪峰时,河道将产生5.84/秒的流速,该流速可将直径为40—50厘米的顽石冲走。新河道坐落在景范小河出口洪积扇的无粘性砂卵石上,极易被洪水冲刷。这些砂卵石冲到下游又形成淤积,使下游河床增高,河床增高又迫使原有河岸降低,一旦洪水来临,又将越岸奔流,淹没农田村舍。同时由于下游泥石不断堆积,河水宣泄不畅,洪水顶托,中泓方向不断发生改弯,又将出现新的蛇曲河道。

围绕莲花塘改河工程,县委曾几次在常委会议上讨论研究。最初有的领导提出用人海战术,将新河道开通,把川河水拦截入新河道,即为改河的主体工程。直到19771014日下午的常委会议上,通过听取水利部门工程技术人员的汇报后,权衡利弊,最后决定:工程一定要干,消力工程要办,涉及房屋要搬。民工上来先开挖,整个工程要多搞石方,少干混凝土。工程项目设计出来向上级报告,请上级给予支持,同时安排5万元资金启动。

19771011日,县革委发出《关于抽调民工治理川河莲花塘工程的通知》,《通知》决定:一、县上成立治理川河莲花塘段工程指挥部,由张文彩同志任总指挥,肖秀、田应清、段耀同志任副总指挥,罗品芝、吕文兴、陈啟凤同志为指挥部成员。指挥部下设三个组,政工秘书组组长梁有昌;后勤组组长吕文兴、副组长陈   啟凤;技术施工组组长余昌勋。以公社为单位成立民工连、正副指导员、正副连长、生活管理员由公社指定。按公社成立党、团支部、支部成员由公社党委决定,每个公社指定一名脱产干部带队。二、全县生产队每个队抽一人,组成治河专业队,具体条件是家庭劳力多,负担不重的强劳力,妇女不超过抽调民工总数的30%;党团员应占一定的比例,铁、木、篾匠要适当搭配,每个公社根据人数多少配1-2名赤脚医生;民工除自带行李、碗筷和其他生活用具外,每人应带一件劳动工具(锄头、粪箕、十字镐)以及雨帽、蓑衣。三、以公社为单位成立伙食团、炊具、用具由公社大队自备,并配好生活管理员和炊事员;民工口粮自带,每人每天带足成品粮1斤半,共计270斤(以大米计算,交包谷的按折率折算),民工本人带足家庭平均口粮,不足部分由生产队储备粮补足;民工出发时每人带足5天口粮,其余交当地粮食部门办理转移手续,民工每天每人由县上补助菜金0.2元。四、各公社带队、生活管理员、炊事员于1015日到县招待所报道,其余民工分别于1017日、20日在景范莲花塘报到。具体是:安定、文龙、锦屏、文井、者后、花山、大街、太忠、小龙街于17日报到,安乐、林街、景福、曼等、永秀5个公社于20日报到。五、民工工分报酬,由连队根据民工出勤记工,待工程完工,由工程指挥部审核转回本生产队评给同等劳力工分。

19771026日,在隆隆的炮声中,川河莲花塘裁弯改直工程破土开工。开工之际,没有施工机械,仅有的运土工具就是手推车,大部分民工用肩挑,值得一提的是安定公社民工不习惯肩挑,而用背箩一背一背地将河床泥土送到右岸。随着从河床上运出的土石方堆积越来越多,县革委从县农机站抽调一台东方红推土机到工地平整积土。为解决工地千余人民工生活用柴、大米、蔬菜运输,县革委又发出《关于动员有车单位定期到工地的服务的通知》,并从农林局调跃进牌汽车和农机局大55拖拉机到指挥部有偿服务。后来指挥部购入一台40型拖拉机,不再向外调用车。

工程开始,除锦屏镇外(县委同意,锦屏镇党委决定在河东街大桥右岸实施防洪整治,筑一道石坝至魁阁楼,不参与莲花塘工程),共上阵民工1475人。机关学校团体也组织近千人参加义务劳动,搭建工棚开挖河道。工地上热火朝天、手推车、人挑、人背运送土石方,来回穿梭于工地。至19786月初,基本完成新河道进口300米段深挖工程。随着开挖难度增大,运距与日俱增,工效也一再降低,最高工效曾达到每工1.5立方米,下降到每工完成0.6立方米,进入水下作业每工仅能完成0.22立方米,并开始用柴油机发电昼夜抽水,保障水下作业,因雨季到来,也为了缓解民工口粮矛盾,县委决定裁减民工,1978610日起,保留民工517人,工地转入防洪渡汛,主要力量投入开挖泄洪通道和排水沟,部分力量投入消力池(陡坡工程)基础开挖以及毛块石、碎石的备料工作,至年底共完成土石方开挖19.25立方米,占总工程量的71.89%,投入劳动工日36.01万个,其中直接工程用工时24.33万个,工程费用总支出43.77万元。

1979年春节收假后,工地实有民工423人,各公社抽调的干部自人员裁减后部分已返回本公社,指挥部成员大多已回单位。根据工程情况,县委对指挥部进行调整,调李发祥同志任指挥部生产指挥长,田应清同志任党支部书记兼副生产指挥长。指挥部也明确分工,梁有昌同志负责政工。曹汉骥同志任会计,纪文寿同志负责工地技术施工,刘成顺同志负责工程材料采购。根据工程需要,先后从茶试站抽调苏履顺同志负责木工,又从水电局抽调李文信、马先智、汤传华同志负责钢筋、石工班技术,充实完善了机修组、木工组、钢筋组、石工组,工程进一步有序展开。

1979年初,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规定了有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具体政策。县委作出决定,要不折不扣地执行中央文件精神,针对改河工程提出要按经济规律办事,采用经济手段管理施工。根据“按劳取酬”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从19791月起,民工完成一个标准定额,国家付给民工0.40元,地方财力支付给生产队0.30元,合计每个劳动工日计酬0.70元。指挥部将县委的决定传达到民工,民工们无不欢欣鼓舞。为了压缩非生产性用工,3月份指挥部决定合并公社连队,将原来的14个连撤并为6个连,伙食团也随连队撤并,减少到6个。将者后并入文井,负责人徐丕进;锦屏保留原建制,负责人白勤;花山、大街、太忠合并,负责人鲁明安;安定、文龙、龙街合并,负责人李文成;安乐、林街合并,负责人罗正云;景福、曼等、永秀合并,负责人李金贵。9月份,民工再次撤并,编为两个连队,负责人徐丕俊、李金贵,民工保留191人。主要任务是完成消力池和胁拱人行桥工程建造。

1979年元月开始,工地实行定额管理。改河工程工种繁多,没有现成的定额标准借鉴。于是指挥部领导通过实践,按中等劳动力的水平确定工种定额,凡能计量的工种,按量制定定额,难以计量的某些工程任务核定工日,按投工量核算。如清基工程,每个定额完成0.5立方米,有的地段为0.3立方米;土方工程按设计量通过经伟仪由技术员按设计工程量收方,避免虚方,重复工程量。洗砂,每个定额完成0.5立方米;挑砂,每个定额完成750千克;敲碎石,5厘米规格,每个定额0.5立方米,3厘米规格,每个定额0.25立方米;解1丈寸板,4个定额,砍一颗方木1个定额,二颗园木1个定额。打一个锚筋洞并布钢筋浇灌一个定额。基本上各种作业都有相应定额,按完成定额计酬。转回生产队工日每月不超过30个,其余多劳部分月末结算,由连队总务扣除伙食款后兑付民工。杜绝了出工不出力或“出工一窝蜂,做活磨洋工”的状况。工程质量及定额考核由指挥部下派施工员检查验收,以连为单位按月上报指挥部财务结算。1979年度,全面完成消力池、陡坡工程清基及洗砂、碎石备料,并完成部分护堤支砌及混凝土浇灌。

1980年春,开始消力池的混凝土浇灌。消力池是改直河道的主体工程,是重中之重。其重要功能是将河道改直后形成的5.4米落差产生的冲刷力,通过消力池的功能按常规流速汇入原主河道。工程设计为:消力池、陡坡、两岸护堤,河水入池、出池缓冲设置。消力池设计为长40米,宽80米,出水口为高1.8米,宽2米的混凝土挡水墙,入水口为宽80米,高、宽分别为1米的混凝土截墙,3:1的陡坡,全长23米,分为3大板块24小块,全部为混凝土结构。按水利工程技术规范,池底分为8个板块,依次浇灌,每个板块下置盲沟,布有钢筋洞、出水口、板块间置有沥青水泥板为伸缩缝。每个板块需水泥70吨,混凝土量为210立方米。施工机械有一台搅拌机、三台插入式振动器、一台平板震动器,5辆四轮翻斗车。电力由川河大沟电站供电。每一板块浇灌需一次完成,耗时不少于40个小时。为确保工程质量,指挥部精心组织,合理搭配劳力,分三班作业,昼夜不停,每一板块浇灌完毕,民工和技术人员精疲力尽,特别是操作震动器的民工,全身是水泥浆,几乎看不出原相貌,雨季前终于完成了消力池和陡坡工程,工程转入人行桥的建造。

人行桥原设计与过水槽结合一起修建,跨长100米,最大支架高8米,采用钢丝网壳槽过水,槽面铺盖钢筋混凝土板过人。根据当地群众的要求,该方案不能满足人畜频繁往来,为运输粮食、肥料、起码要能满足手扶拖机通行。于是改设计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双曲拱桥,全长100米,设3孔,每孔跨径28米,宽2.5米,河中置两桥墩,两桥墩设让车台,两侧安置水泥栏杆及引水铸铁管道。该桥由余昌勋同志设计,指挥部组织施工。

19811月,县委决定改河工程缓建。指挥部再次下撤民工,留下65人继续进行缓建后的扫尾施工。8月,工程按缓建计划施工要求完成,民工全部撤离。民工参加改河工程,大多数都对未来抱有一定期望,寻求一个好的归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庭矛盾及影响家庭和睦的社会矛盾不时反映到工地,让民工无法安心工地劳动,不时地自行离开。大批撤离时,都有共同心态,没有什么意外,而全部撤离,指挥部领导曾有过担忧,民工中存在的不满情绪会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有可能发生偏激行为。但是通过学习,宣传政策,认清形势,民工都服从组织安排,回到农村。在整个工程“下马”,民工撤离过程中没有出现乱子。指挥部决定,凡有条件运送的民工,按公社用拖拉机送回大队、生产队,减少民工旅途麻烦。还分别给予20元、35元、40元的回家补助费,并允许带走个人使用的劳动工具。

莲花塘改河工程从“上马”到全部撤走,历时4年。总计投工57.68万个,其中,生产工32.7万个,公差工6.39万个,后勤工6.49万个,工伤6939个,病假2.52万个,公假2.51万个,雨工6036.5个,事假4.50万个,旷工1.26万个(县级机关、学校、投工未包括在内)。

改河工程国家共计投资100.1万元。其中,地区拨款51万元,县级拨款50.1万元。工程总支出97.60万元,另有银行存款1.35万元,在库在用物资设备房屋作价2.15万元。在工程支出中,材料费22.11万元,运杂费22.71万元,工具5.80万元,机械作业费7.38万元,民工生活补助27.36万元,民工工日转队4.86万元,民工医药补助2.02万元,行政管理费1.76万元,民房拆迁补助2.21万元,待摊损失款1.38万元。

四年施工中,完成开挖新河道土石方22.87万立方米,占原设计开挖总量27.20万立方米的84%;按设计完成消力池、陡坡工程混凝土浇灌3348立方米,干砌毛块石2478立方米,浆砌毛块石1532立方米,制作异形混凝土预制块102立方米,水泥沥青板556平方米,完成钢筋混凝土结构双曲拱桥施工。按原工程计划,尚有拦河坝工程、景范小河跌水、新桥河泄水工程未开工。

198224日,县人民政府根据中央有关“基本建设工程停缓建通知”精神,行文下发《关于停建莲花塘改河工程的决定》,《决定》如下:一、莲花塘改河工程所得收益,由县统一安排,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随意抢占;二、自198221日起,整个工程由改河指挥部在县财政、建行等有关部门参与下,移交给水电局维护管理。三、改河工程的开口通水,老河道拦淤造田,以及新增耕地的规划等待调查研究后由县另作安排。四、授予水电局管好工程的权责:(略)。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决定,1983324日,改河工程指挥部在县计划委员会、县财政局、中国人民银行景东县支行的参与下,正式移交给县水利电力局,改河工程指挥部同时撤销。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时任副县长的白兆清负责景东援助漫湾电站建设工作。在整个漫湾电站建设中,景东援漫工作得到省委、省政府的肯定,并获得电站业主和承建单位的赞誉,由此也搭建了景东对外开放的平台。在其主政后,曾邀请葛洲坝工程管理局的老总对川河防洪整治工程进行勘察,并向省政府有关部门汇报争取项目,终于得到上级的支持立项。1997年,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根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态势以及城市建设规划的需要,将川河防整治工程提到日程上,决定分期分段对县城川河段实施防洪整治。通过河道整治,增加耕地,拓展城市建设。但是原来县城新区的农耕地早在1994年已纳入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若需变更用途,需得到上级批准。于是县政府将改河造地,土地置换,开发县城新区的规划方案上报省、地土地管理部门,并获得批准。

川河防洪整治工程建设项目由云南省水利勘测设计院承担技术设计,一期工程治理为莲花塘至塘窑段,全长3.71千米。裁弯改直承接1978年开挖的新河道全长600米,完成原改河遗留工程,景范小河跌水工程,新桥河泄水工程,拦河坝工程完成后即将川河水截流,引入新河道,通过消力池汇入原河道。在整治工程设计上,遵循自然规律,科学确定河道走向,两岸河堤主体采用砂卵石碾压填筑,迎水坡采用河床中天然砂卵石料拌合的混凝土护面,迎水面坡脚,在低于河床2米处设一道水泥浆砌石方齿墙为基础,支撑混凝土护坡,防止因河水冲刷,造成护坡变型。设计中妥善处理了川河与菊河口的交汇,使菊河水小于90度角与川河顺交,并让交汇水相互消能,减少洪水对河堤的冲击,平稳通过河东街大桥。大桥下段基本保持原河道走向,不再人为地裁弯改直。为确保按质按期完成工程,县委、县政府成立“川河防洪整治工程建设指挥部”,县长白兆清任指挥长,科技副县长韩有志任常务副指挥长,县委副书记卢贵忠、云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熊执忠任副指挥长。工程于19971226日开工,经建设者们151天夜以继日地艰苦奋战,1998525日竣工。整个工程完成河堤填筑32.8万立方米,河道开挖38.5万立米,混凝土护坡浇筑1.5万立方米,浆砌石方2.3万立方米,抛石护堤4095立方米,涵洞6座,建莲花塘新河道倒虹吸一座,河口交汇建筑物3件,一期工程,共投入资金2600万元。从20021月至2009年,从塘窑至麻栎庄景太大桥两岸河堤先后分四期工程治理,累计防洪整治工程完成投资4809万元。

川河防洪整治一期工程竣工后,县委、县政府及时把工程重点转移到农田建设上,改造2500米老河道为基本农田。县政府成立了由副县长魏大胜任指挥长、农业局副局长沈维荣为副指挥长的农田建设指挥部,成员由农业局10余名技术骨干组成,下设技术组、质检组、后勤组。工程于1998528日开工,经过314天的努力于1999716日竣工,投入建设资金608.23万元。完成农田建设面积64.69公顷,其中使52.48公顷的老河道变成基本农田,12.21公顷的低洼农田得到改造,完善配套了田间机耕路、排灌渠系,做到了当年建设,当年利用,当年见效。2001112日,应莲花塘、北屯、新桥河、学坡村民小组的要求,实施农田建设二期工程,清除了新桥河、箐门口雨季沉砂,理顺了小河道,对歇马场也进行治理,完成投资150.76万元。通过川河防洪整治工程及基本农田建设,新增耕地70.6公顷。

川河防洪整治工程胜利竣工,河道基本农田改造建设顺利推进,土地置换,拓城建镇由可能变成了现实。1999223日,县委、县政府通过景川路办事处召开了有14个合作,88人党员、干部参加的土地调换工作会议。县委、县政府、农业局、土地局有关领导参加会议,分别进行动员讲话。会议按照“开发土地,以地生财,以财建镇”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思路,提出具体实施意见,即“占一补一”的原则,县政府对调换土地的农户,每亩再补助1万元土地熟化费。具体的范围是:以原菜园坝为中心片区,东至川河、南至民族中学,西至景川路、魁阁楼以下的承包田、承包地、自留地及鱼塘藕田,包括过镜公路占用的承包土地。涉及土地调换的集体、农户都要顾全大局,服从城镇规划。会议后,由政府与农户签订《土地权属调换协议》。199811月,由通化桥至凉水井的二级出境公路开工,19997月竣工,命名为凌云路。凌云路的贯通,县城结束了沿景川路带状建设的历史。1999412日,县城新区开工建设,新区的规划建设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莲花塘改河工程是县委在当时背景下顺应历史潮流作出的正确决策,由此拉开川河治理的序幕,打响领域治理的第一炮。县委、县政府善始善终重视工程建设,直到工程缓建。改河工程顺应民心,自始至终得到全县各级组织和广大群众的支持,积极抽调民工上阵,按要求到建设工地报到,保障工程顺利开工。莲花塘生产队平原生产队在土地占用,特别是莲花塘生产队13户农户房屋拆迁作出了奉献和牺牲。前来参加改河的民工,大多数时值青春年华,自带口粮、行李、劳动工具翻山越岭到工地,他们怀着赤诚的心,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在物质条件因乏,文化生活单调的环境中紧守工地。根据工程需要虽然先后撤离,但仍有几十名民工坚守到工程阶段性结束。让人难于忘怀的是还有三名青年不慎遇难,将宝贵的生命终止在改河工地上(罗承华,男,23岁,永秀漫崩大队人,1977114日到北屯买菜溺水;罗秀材,女,22岁,安定古德大队,197922日在工地上触电身亡;鲁健康,男,24岁,锦屏黄草岭大队人,197991日到北屯探亲溺水)。笔者真实记述这段历史,目的是让读者记住昨天,明白今天,逐梦明天。

                                            2017年10月

 上一篇 下一篇

 
景东党史简介 |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Copyright 景东县委党史研究室 www.peds.gov.cn/jd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7002289号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县 电话:0879-1234567 传真:0879-1234567
您是第4355065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