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景东县冬季农业开发回眸
——冬季农业开发二三事
颜仕勇
冬季农业开发是我县热区农业开发的一个亮点。
冬季,北方一片雪国风光,银妆素裹,树木脱去了绿妆进入休眠,而祖国南疆恰似北国的春天,温暖的太阳普照在秀美的山川上,仍一片鸟语花香。这给南疆开发冬季农作物带来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景东是祖国南疆的一块宝地,冬季光温资源丰富,适宜开发冬季农作物。景东的冬季也一样的绿,田野里绿的是冬大豆、冬早蔬菜瓜果、冬洋芋……这就是景东的冬季。
景东冬季低热河谷坝区具有温室效应,是一个天然大温室。这个大温室是这样形成的:在冬季晴朗的夜晚,地面冷却速度大于高层大气的冷却速度,因而在几百米上空处的气层气温高于下层和地面气温,这种现象称为逆温。地面对大气逆辐射的吸收率几乎接近100%,因此使地面失热不致过多。大地对地面的这种保温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天然大温室为景东热区冬季农业开发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使冬季农业开发成为热区产业开发的一个亮点。“九五”期间,我县冬季农业开发在省农业厅、地区农牧局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各级党委、政府真正把冬季农业开发作为一季农业生产来抓,作为一个产业培植,积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和优化种植结构,走多途径、多层次、多品种开发冬季农业之路,突出重点项目和开发效益,掀起了一个个开发热潮,取得了一个个重要成果,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曾4次受到省地表彰奖励,圆满地完成了“九五”冬季农业开发任务,为开创“十五”冬季农业开发的新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0年,我县完成冬季农业开发项目15.48万亩,比1995年的7.02万亩增长1.2倍,冬季农业开发总产值达9539.4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6.3%,冬季农业开发区农民人均增收197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890元的22.2%,比1995年的154元增加43元,增长27.9%。
在“九五”冬季农业开发中,我县着重抓了四个突出:
一是突出冬大豆开发。冬大豆开发是“九五”期间我县冬季农业开发的重头戏,也是最具特色的开发项目之一。2000年开发面积8.2万亩,占冬季农业开发项目面积的53%,比1995年的4.72万亩增加3.48万亩,增长73.7%,总产5576吨,比1995年的4.72万亩增加3.48万亩,增长73.7%,总产5576吨,比1995年的2832吨增加2744吨,增长96.9%,产值1394万元,比1995年增长96.9%。在面积扩大,单产提高的同时,冬大豆品种品质结构调整有了新突破,A121大豆新品种顺利通过省、地验收,景选1号大豆良种于2001年6月通过地区鉴定。经过5年的开发,我县冬大豆已初具规模,形成了“市场+农户”的开发模式,冬大豆产业开发已初见端倪。
二是突出结构调整。在冬季农业开发中,我县面向市场,突出结构调整,冬马铃薯、冬早蔬菜瓜果、冬荞等作物得到了较快发展,拓宽了冬季农业开发的领域。2000年冬季马铃薯种植1.4万亩,占冬季农业开发项目面积的9%,比1995年增长2.5倍,总产(薯块)16516吨,比1995年增长2.4倍,总产值1437万元,比1995年增长4倍;冬早菜1.59万亩,占冬季农业开发项目面积的10.3%,比1995年增长44.5%,总产13169吨,比1993年增长33%;冬荞种植2万亩,冬玉米382亩,冬早瓜果119.1亩,与1995年比较均成倍增长。
三是突出科技进步。“九五”期间,我县认真总结推广了冬大豆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脱毒马铃薯技术,冬早蔬菜良种及配套技术。棚室栽培技术得到了较快发展,2000年全县推广大棚32亩,小棚250亩,地膜覆盖2418亩。另一方面,改革了耕作制度,提高了复种,冬季农业开发区大多实现了一年三熟,即稻——豆——麦,稻——豆(大豆)——豆(菜豆)等,使全县复种指数由1995年的151%,提高到2001年的162%,增长11个百分点。
四是突出农民增收。在“两烟双控”、“糖价下跌”的条件下,广大农民在冬季农业开发热潮中,因地制宜,各展所长,促进了收入水平的提高。
2001年,我县谱写了新世纪第一年冬季农业开发的新乐章。完成冬季农业开发项目16.16万亩,比2000年增长10.5%,总产值4679万元,比2000年增长8.76%。其中最值得记述的是:订单农业有新突破,科技示范迈新步。
订单保证,龙头带动,为我县冬季农业开发注入了新的活力。订单农业是农业产业化的一种有效经营模式和组织形式,它通过企业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的方式,明确企业和农民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使农民安心生产,不愁销路。我县积极引进了玉泰食用菌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公司与农户签订了香菇、萝卜、豇豆等农产品的生产购销合同,由公司提供种子、技术和加工工具,农户按要求进行生产,公司实行统购统销,通过这种“公司+农户”的生产组织形式,带动了香菇、萝卜等订单农业的蓬勃发展。在2001年冬季农业开发中,试验种植耐病松太萝卜1616亩,平均单产5吨,最高单产达8吨,如县农业局农试站种植萝卜21亩,亩产鲜萝卜5.5吨,亩纯收入达669.31元,文井苦果地农户李新成种植1亩,亩纯收入达1000元。香菇方面,全县第一期接种香菇23.3万筒,上架11.8万筒,如锦屏镇3个村35户农户接种香菇11.2万筒,上架6.22万筒,产出一级菇379公斤,二级菇1345.6公斤,三级菇10960.9公斤,四级菇283.3公斤,总收入8.17万元。
科技示范,典型引路,实现冬季农业开发中政府职能的转变。为抓好新品种新产业的引进、试验示范作用,我县计划投资710万元在农业局良种场建设300亩的农业科技示范园。至2001年底,已投入资金92万元,平整土地100亩,修建排灌沟渠9条,建成塑料大棚8亩,积极引进了日本萝卜、精品西瓜、樱桃番茄、美国甜脆玉米、泰国优质豇豆、彩椒等良种,按不同季节、不同的播期,不同的栽培方式进行试验种植。通过试验示范,锻炼了一支技术过硬的农业科技队伍,坚定了广大农民调整结构,推广农业新技术的信心和决心,充分发挥了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辐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在新兴产业香菇、萝卜的培植中,我县采取典型引路的办法,充分调动了农民群众种萝卜、香菇的积极性,达到了冬季农业开发中转变政府职能的目的。
1998年以来,县委、政府以冬季农业开发的突破口,大力调整农业产业产品结构,把冬季农开发当作基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当作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的重要内容来考核。由于县委、政府认识到位、措施有力,广大党员干部、科技人员身先士卒,始终站在冬农开发最前沿,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带动群众,焕发了他们的调产热情,鼓舞了他们的调产斗志,坚定了他们的调产信心,从而掀起了全县冬季农业开发的新高潮,形成了一个“上上下下调结构,村村组组抓冬农”的喜人景象,涌现出了许多先进集体和情洒冬农开发的先进个人。2001年7月14日,在全区冬季农业开发工作会议上表彰了他们。先进集体是:文井镇、者后乡、青胜村、文窝村、前所村、大街村;先进个人7人,他们是县委书记谢伟,农科人员杨和萍、廖帮惠、肖明莉、王正昆、罗涓溪、郭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