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工作动态  |  党史博览   |  大事记  |  地方史料   |  走进景东  |  历史影像   |  返回普洱党史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分站 >> 景东党史 >> 地方史料 >> 正文  

回忆景东农田基本建设

录入:jdds 来源:景东党史 时间:2015/11/28 点击:19673

颜仕勇

景东虽说是风水宝地,一方沃土,但大多数耕地在无量山和哀牢山之间,“山高坡陡,石头多,耕层浅”是景东大部分山地的特点。部分村社由于森林植被遭破坏,数年垦殖的耕地,偶遇一阵大雨便可冲刷殆尽。山区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山头压粪坝地肥,坝区丰收山上愁。”
1964年,在全国农业学大寨口号的感召下,全县提出“学大寨,赶中仓”的口号。中仓发扬大寨精神治水改土,将2000多亩坡耕地改为梯地,粮食连年丰收,成为20世纪60年代全县坡改梯的一面旗帜,参观学习者上千人次。在中仓精神的鼓舞下,全县20多万人民日夜奋战,掀起了坡改梯热潮,当年坡改梯达5082亩。70年代,在试图建成“大寨县”的呼声中,又掀起了治土热潮,“两山”之间,“三河”沿岸,随时传来闷雷炮声,如战争暴发。1966年至1979年,全县坡改梯51118亩,平整土地28136亩,深翻土地49923亩,开辟机耕条田17780亩。
1979年至2000年,即“六五”至“九五”时期,时间20年。其中前10年为一个阶段,即“六五”至“七五”时期。此期农田水利投入较少,以农户活动为主,探索在家庭承包经济条件下,农田建设的新路子。这一阶段,我县主要是抓住商品粮基地建设的机遇,以完善配套水利工程为主做了大量工作。
1990年的金秋时节,省委召开了第五次党代会,作出了“用6年时间,建成2500万亩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稳产高产农田”的决定。在省第五次党代会精神的指引下,我县提出了“用6年时间,建成25万亩不同层次不同要求和稳产高产农田”的奋斗目标。这一次决定如进军的号角响彻在“两山三河两坝”之间,鼓舞着34万人民为铸造“硬翅膀”而奋斗。
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在业务主管部门和广大基层干部、农民群众的支持参与下,围绕“两个五年”计划的奋斗目标和要求,拉开了铸造“硬翅膀”的宏大战役。
山河震撼了,人民感动了。山说:我将变得平坦、肥沃;河说:我将奔流田间,浇禾灌田,造福人民;人民却说:县委、政府下决心大干农田建设,这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百年大计啊!
这场“战役”的作战方针是:“治水改土为中心,地力建设为基础”;宗旨是“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用养结合,综合治理”;“战役”原则是坚持“六个结合”,即工程生物农艺措施结合;改形改质改制结合;点线工程与片块工程结合;农田建设与综合开发结合;农田建设与商品基地结合;农田建设与工程管护结合。
在这些方针、原则的指导下,全县由坝区到山区,掀起了稳产高产农田建设的新高潮。农业科技人员和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奋力拼搏,苦干、实干加巧干,在改土培肥、熟制改革、节水灌溉、成果应用、技术配套、测设规划、组织领导、项目争取、项目管理等一系列问题上,创造性地开展了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结晶出了景东精神:“踏实苦干,不图虚名,艰苦奋斗。”
在打好这场翻身仗的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战功显赫的“指挥官”,如县委书记徐明良、谢伟,县长何太忠、白兆清,副县长姜华国等;也涌现出了敢打硬仗的“将军”,如魏大胜、朱平、丁文忠、阿金雄等,也锻炼了一批冲锋陷阵的“战士”,如沈维荣、熊朝兴、程正兴、黄绍敏等。同时,创造了一个个先进典型,如太忠大柏村、景福公平村、锦屏温卜村、文龙邦迈村等。
这场“战役”是新中国成立50年来农业战线上的一个大战役,它开创了农田建设前所未有的一个新时期。不仅为全县解决粮食自求平衡,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对今后的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的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这段时期的农田基本建设硕果累累。“八五”至“九五”全县共投入资金3658.2万元,完成土石方2622万立方米,投工投劳达780万个,建成高稳产农田地28.4万亩,使我县高稳产农田地面积累计达到32.3万亩。累计增产粮食1.6万吨以上,农民增收1900万元以上。


 上一篇 下一篇

 
景东党史简介 |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Copyright 景东县委党史研究室 www.peds.gov.cn/jd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7002289号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县 电话:0879-1234567 传真:0879-1234567
您是第4865586位访客